孔孟之乡网消息 随着过年气息日渐浓厚,娱乐新闻又同往常一样进入“春晚时间”:今天传出赵本山要和某某一起上春晚演小品,明天传出貌似靠谱的春晚节目单,冯巩和黄宏的节目被“毙”掉了,又卷土重来……尽管消息真真假假,但足以证明春晚仍是年底最受关注的娱乐新闻。
从1983年第一届央视春晚开始,“春晚”基本上就成了央视
春晚的专用名称,2011年春晚,是央视春晚第29次和全国观众见面。办到第29届的春晚,保持着许多骄人的纪录,是世界上收视率最高、播出时间最长、演员最多的综艺晚会。
与此同时,处于风口浪尖的春晚在诸多方面也饱受诟病,有批评的声音说,春晚年年都是赵本山,过于土气;也有声音说,春晚有假唱,植入广告过多,主持人程式化;更有批评的声音说,春晚成了北方人的春晚,号召力日渐式微。
有一个现实是,关于春晚的存废之争年年都存在,但春晚依然以其他节目无法比拟的较高收视率在大年除夕与中国人见面。可以说,春晚不管是存是废,都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成为中国人过年的民俗之一。春晚存废之辩,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南北差异
春晚在南北方境遇的不同,是春晚被诟病的因素之一。之前有一个对春晚收视率调查的数据出炉,春晚在东北三省的收视率是80多个点,北京、河北是70多个点,到山东是68个点,到安徽是24个点,到上海只有十多个点,到广东是5个点,到海南只有1个点,从北到南,春晚的收视率一路下降。
春晚收视率在南北方的差异,和春晚本身的偏颇有一定关系,春晚节目的主题偏重于中国北方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比如节目强调中国人过年吃饺子,但是在南方大部分人过年不吃饺子;很多小品剧情以北方日常生活为主,语言也经常使用北方方言,尤以华北和东北地区的方言为多,而且在直播时大部分节目与主持人说台词时都没有字幕,以至于一部分南方的
观众往往不能完全明白其中的内容。
春晚南北方的差异只能尽量缩小,而不可能完全平衡,毕竟,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还是全国最大多数的人能够听懂的语言,任何其他一种方言,都无法超过普通话,作为一个争取让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喜欢的晚会,春晚使用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或北方方言,是主流的声音。
农民春晚
也有一种声音,将春晚称作“农民春晚”,理由是春晚的节目年年都是赵本山独占鳌头,过于土气,现在的年轻人不喜欢。
这种指责有一定的道理。赵本山的作品有其显而易见的缺陷:缺乏深刻和怜悯;对社会现实的描述偏于琐细,作为喜剧的批判和嘲讽对象,有时指向的是残疾人和愚昧的村民;他的文化素养,也使他缺乏对时代的洞察力。也有批评的声音说,尽管媒
体用“家喻户晓”这个词语来形容赵本山,但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城市里,许多年轻人不知道赵本山。
但现实是,人民需要赵本山,所以春晚需要赵本山。赵本山曾经说过,他的团队最懂农村,他了解农民的口头禅,熟悉他们的喜怒哀乐,洞悉农民的思维习惯———他们的淳朴厚道,对外部文明的拘谨、不信任,甚至是狡黠、小聪明和小心眼。可贵的是,赵本山把这种农民思维提炼归纳,以喜剧的形式在舞台上发扬光大。
作为面向全国受众、承载主题广泛的春晚,偏向农民群体无可厚非,毕竟农民群体在中国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只不过,城市人群的话语权过于强大,好像用了赵本山就成了“农民春晚”,就土得掉渣。那些指责赵本山和春晚土气的城市声音,其实根本不知道真实的农村,也不了解春晚不仅仅是城市人的春晚,更是全国人的春晚。
一家独大
从1983年第一届春晚横空出世以来,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春晚一直陪伴着大多数中国人过除夕,从另一种义上说,春晚是很多中国人的另一种年夜饭。并且,这桌“年夜饭”
年年是由央视为大家烹制,地方卫视只有主动转播的份儿,时间长了,再好的年夜饭也有人感觉有点吃腻了,所以,一家独大,是对春晚的另一种批评的声音。
有一种传言,2011年的央视春晚,央视要收转播费,将有近十家卫视不转播央视春晚。另外,多家有实力的地方卫视这两年开始推出自己的春晚,今年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等都将推出自己的春晚
湖南卫视、安徽卫视的演员阵容里不乏国际大腕,东方卫视更是邀请到郭德纲、周立波加盟。地方卫视貌似要挑战央视春晚的一家独大。
但央视春晚的一家独大,地方卫视短期内还无法撼动,上述几家卫视虽然都推出春晚,但播出时间大多安排在小年夜、大年廿九或农历大年初一,而不是除夕夜与央视春晚竞争。从实力上讲,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