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素来以“有家教”而著称于世,不仅有数千年传承不弃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成为一种传统家训文化。
孝贤文化
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论语》中,孔子对孝的论述,集中在为政篇和里仁篇。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对上古三代的孝道思想进行了新的诠释,以仁礼论孝,倡导行孝以礼,孝合乎义
随着朝贡体系在东亚世界的铺展,家训文化亦广泛流布于东亚各地。
人伦的现代性重构仍将以孝为核心,而中华文明也能够被合理地概括为是一种“孝的文明”。
在八卦村,随处都能感受到诸葛遗风,家家户户门前贴有与修身养德内容有关的“红帖”。大公堂,是江南唯一的武侯公纪念堂,厅中镌刻醒目的《诫子书》。
本文从孔子与孟子论“孝”的差异入手,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此种差异背后的心性基础的不同,由此进探“孝”对儒家道德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家训、家德、家风、家礼、家学中蕴含的诸多有益的教化内容,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