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死生由命,富贵在天。
儒家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本文从生死价值观、生死超越论、生死态度论和临终关怀四个方面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儒家的生死观。
《论语释疑》是魏晋论语学的重要代表作品,它是王弼带着调和儒道的“先见”对儒家经典文本《论语》作出的一种玄学化理解和诠释。王弼《论语》诠释的重要特点在于,不是着眼于对《论语》文本本身的释读和理解,而是假借诠释《论语》来调和儒道,其所使用的观念与方法就是
《中庸》以道德本体为基础,以道德主体为核心,阐述了作为一出生即秉承天命之性的人如何在宇宙、自然与社会的法则中遵循“中庸之道”的理论体系。
美国生命伦理学家恩格尔哈特教授呼吁:“中国需要为自己建构一个生命伦理学”。作为一种呼应,本文粗浅地探讨孔子儒学思想中的生命医学伦理学原则的独立性、自主性及其价值。
孔子研究院尼山学者王钧林教授在贵阳孔学堂第十六期讲会上主讲“儒家仁学——爱人与自爱”。
通过对于船山的理解,我们也可以进而了解人类的精神之伟大与崇高,了解古今中外的贤哲们,为了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精神慧命所作的坚忍不拔的努力和贡献的意义。
本文为“第二届儒家学术研讨会:儒学与现代社会治理”录音整理稿。
解光宇首先梳理了儒家人性学说的发展脉络,指出人性善恶争论的过程,实质上是“性”与“情”这对范畴发展和演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