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楼坐落在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北岸,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其居在酒楼前”,经常至此饮酒,“日与同志荒宴”,“常醉于此矣”,同时,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诗篇。直到唐乾元二年(759年),已年近60岁的李白才将儿女迁往楚地,这时,李白一家已在济宁寓居23年之久。在李白传世的980余首诗文中,作于齐鲁或涉及齐鲁自然人文的诗文近180首,而这些诗篇又大都与济宁有关。贺兰氏酒楼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在李白去世99年后的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光临贺兰氏酒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闻名于世。
运河之畔的济宁,旧有雄州之誉,不惟李白,杜甫、苏轼、司马光、朱熹等文人墨客都在此处挥洒文思才情。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政治家和文学家的林则徐也在运河之都留下了政绩文名。1831年,林则徐出任济宁河道总督,他在此写下明代陈慕白的诗句:“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以此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林则徐一到任上就布置运河挑挖工程,时值隆冬,他从济宁出发,亲往运河各工段查验,严格把握质量标准。他发现有些工段上“泥龙”没有及时清理,即令夫役每挑完一段就起净一段“泥龙”,以免春雨一到又把泥浆冲入河中。同时,林则徐对办事不力的属吏严行纪律,在巨嘉汛区,他发现河床挖得东偏西浅,深浅不一,日后势必发生淤积,就对督工不力的该汛主簿徐恂严加惩治,“力振因循,破除情面”,将其摘去顶戴,责令重新督工展宽,然后看督补情形再定去留。
林则徐对运河的重点工程极为重视,而且对工程造价把握十分严格。他上奏朝廷请修五处堤工、民堰、减水坝,按工确估共需用银7585两,本着节约国帑的原则,他按工造价,减之又减,毫无虚浮,并请朝廷速速拨帑动工,力求漕船重运未到之时一律赶修完毕。工程完成后,运河启闸铺水,繁忙漕运开始,不久南粮首帮就进入山东境内,林则徐率属下到天井闸前,见“闸内水势自如,船行顺速”,心中十分高兴。
此时,他又奉旨调任江苏巡抚,从此离开济宁,结束了他在济宁164天的河道总督的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