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靥如花的妃嫔、寒光凛冽的兵器、奔腾嘶鸣的车马……都远去了,掩在茫茫黄土之下,陪着他们的王。时光流转,历经近两千春秋,济宁任城萧王庄汉墓重见天日,再现神秘地下宫殿的恢宏。指尖拂过冰冷的石壁,那里有我们祖先刻下的文字,一笔一画,穿越时空与我们默默对话。
生命、战争———
九女(米)坟的古老传说
在位于济宁城北约3公里的萧王庄附近,曾分布着九个大土堆,高低错落,犹如山丘一般,附近居民俗称它们“九女(米)坟”或者“九女(米)堌堆”。时间久远,大部分土堆已被夷平,现在只剩下了四个。在这个干冷的冬季,土堆荒草蔓延,被太阳一照,泛着金色。寒风吹过,簌簌作响,更添了几分萧瑟。明代的靳学颜曾作《九冢诗》:“虹梁袅袅带荒陂,青冢垒垒似九疑。石马有魂嘶夜雨,金凫无羽泛洪池。当年应下牛山泪,落日空留挂剑枝。试一投祠向漠漠,白杨无数起悲思。”别小瞧这些貌不惊人的土丘,它们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萧王庄汉墓群。
关于“九女(米)坟”民间流传着各种传说。古时候,一位老翁有九个女儿,个个天生丽质人见人爱,然而红颜薄命,女儿们还未出嫁就香魂散尽。老翁悲痛不已,遂将九个女儿分别葬在这里,于是有了“九女坟”。也许九女对人世间依依不舍,这几座坟竟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又被称为“九女堌堆”。
有一个故事更为流行,发生在宋辽之战中。北宋末年,辽兵大举入侵中原,以穆桂英为首的杨家将奋起反击。当时,以白天祖为首的辽军攻占任城,并在如今济宁一天门附近布下天门阵,等着杨家将自投罗网。穆桂英发现了辽军企图,来个将计就计,在郊外围城断了辽军粮草。说来也奇,穆桂英在郊外的营地一夜之间竟冒出来九个土堆,穆桂英赶紧命兵士在土堆上撒上小米和黄草冒充粮草。白天祖看到城北宋军营中闪闪发亮的“粮草”,吓破了胆,立马鸣金收兵。宋军就这样大破天门阵,收复任城。九个土堆得名“九米堌堆”。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穆桂英与白天祖大战任城,刀剑无情,宋军有九位巾帼英雄战死沙场。穆桂英伤痛万分,亲自捧土重葬了她们,由此得来“九女堌堆”。根据民国时期《济宁县志》记载,九个大土堆另有“檀道济唱筹量沙所筑”的传说,与穆桂英假堆粮草的故事相似,一样的都是战争,还有智慧,只不过故事发生的朝代不同,一个在北宋,一个则在南北朝。
各个版本的传说都为“九女(米)坟”抹上了绚丽的色彩。不过传说终究只是传说,在考古人员的探究下,大土堆的神秘面纱终于得以揭开,时间要追溯到东汉前期,这竟是王者的地下宫殿。他是光武帝刘秀的孙子,他是东平国刘苍的次子,他是东汉任城国的始封王,他就是孝王刘尚———地下宫殿的主人。
“车库”、“厨房”———
一应俱全的身后生活
走进任城国王的陵墓,一步步寒气渐重,一步步越发灰暗,在这幽冷中深锁了什么?一件件尘封的瑰宝静静地守候着,告诉今天到访的世人,一个曾经兴盛的国度。
这个陵墓曾被盗掘,但仍出土了不少文物,其中三件玉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一个用来解结的用具——— (xi),形似尖椒,白玉透雕,正面刻龙,回首翘尾,背面刻凤,张口欲飞,如此精致生动,已经远远超过了它挑开绳结的用途,成为一种象征高贵的装饰品。玉剑首、玉剑珌均为剑上的玉饰,两者质地细润洁白,纹饰优美,也成为了国家一级文物。那时的审美标准与现在应该没有太大差别,出土的侍女陶俑个个身形婀娜,瓜子脸、柳叶眉,还有樱桃小嘴一点点。王的“仓库”很充足,现存的有鎏金猪、陶鸡狗。酒足饭饱后,王的娱乐也不缺,作为冥器的陶编钟会在地下奏乐,供他的魂灵惬意生活。
沿着狭长的斜坡状墓道,宫殿构造的卷轴被慢慢打开。墓道两侧各设一耳室,西耳室相当于如今的车库,一辆轺车停在那里,“轺”通“遥”,意为这辆车能够到达很远的地方。那个时代有车可乘的人并不多,一辆精致的轺车更堪称而今的奥迪。可惜发掘时原车已朽,陈列的复制品。东耳室放置着任城国王的炊厨具,有灶、盘、釜、案等,是他宴饮宾客的“整体厨房”。再往前走,经过甬道来到前室,甬道相当于休闲娱乐的院落,前室则是任城国王的“客厅”,放置着陶质、石质的礼器、冥器等。最里面的是后室,放置着刘尚的棺椁,如同卧室一般。五重棺椁还有墓室主人身上的银缕玉衣,无不昭显着这是汉代仅次于皇帝的丧葬待遇。围绕“客厅”、“卧室”还有一个回廊,回廊象征着“便房”(偏房)。整个宫殿的构造与现在楼房户型的两室一厅有着几分神似,照顾到了居者吃喝玩乐乃至出行的方方面面,占地面积达700余平方米。
石壁、刻字———
留给今天的书法宝典
任城王墓在全国已知两汉墓葬中尚属出土刻石最多的一座,因而弥足珍贵。墓室的框壁为黄肠石题凑,皆是用方石块(拐角除外)垒砌。所谓黄肠题凑,是指墓室周围用柏木坊堆垒的框壁结构,因柏木颜色发黄,形状为条形,被称为“黄肠”,多用在西汉。东汉则是多用石材,因为是前者影响下的产物,所以叫做“黄肠石题凑”。
这个墓室是任城国王未死时就开始建造的,当时从不同地方汇集黄肠石。有人戏称任城国王聪明,为了防止在墓室建造时出现豆腐渣工程,明确好石材质量的责任人。因此石材上要求刻有石工、送石者的姓名、籍贯。据统计,墓室里850余块石头上刻有文字,文字多达4000余个。题刻内容除了石工、送石者的籍贯姓名,还有石材的长度等,甚至还有夸自己石头好的“广告语”之类。石刻上书体为民间隶书,出自50多位书刻匠之手,风格多彩多姿。有的笔画工整,如“东平陆唐子”、“邹石治章”等;有个雕刻率意,如“富成曹文”、“金山乡吴伯石”;有的笔画拘谨,如“平陆孙少”、“薛颜别徐文”;还有的石刻好像经过书丹,用笔精到,笔势开张飘逸,如“无盐逢”、“孙子石”等。置身一个个遥远文字的包围中,虽然面目已斑驳沧桑,却有书香悠悠而来。俗话说:“汉碑三字为宝。”这些石刻引来了一些书法爱好者。曾经有位老人家,他研究了差不多一辈子的书法,在看到任城王墓的石刻后,忽然痛哭流涕,称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字,以前的时间都浪费了。除此以外,鲜有来人。
走出王墓时,太阳有点刺眼,除了小鸟的啾鸣,四周还是那么安静,一片落寞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