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创业的热土,即便严冬的寒冷,也阻挡不住处处涌动的滚滚春潮。
这是一群非凡的建设者,正是他们的努力,才创造了新城崛起的个个奇迹。
1月6日,又是一个寒冷的早晨。辖区面积57.4平方公里的北湖新城,湖泊似镜,大地如卷。“七纵连七横,一环绕新城”路网两侧,仿佛一夜之间,耸起一座座标志建筑,铺开一项项浩大工程,处处马达轰鸣,处处激情迸发。
济宁北湖新城街区效果图
济宁北湖风景
(一)
刚刚过去的2010年,注定将在北湖生态新城建设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年来,北湖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 “一年拉框架、三年成规模、五年出新城”的总体目标,理顺体制、破解制约,全力全速、大干苦干,千方百计谋划措施,争分夺秒加快建设,各项工作进入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项目建设是打造城市框架的支撑。在过去的一年里,北湖新区全面聚焦项目、全力攻坚项目、全员服务项目,催生出发展道路上的一个个亮点。在市奥体中心主场馆前驻足,在170天建成启用、创现代高校建设之最的济宁医学院校园内倾听,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新生们的欢声笑语里徜徉,在寓意先哲孔子携七十二贤弟子凭栏北湖的73孔圣贤桥建设工地上遐思,在风光旖旎的北湖湾畔畅想……所到之处,记者无不深深感受到新城正向我们走来的铿锵脚步,无不为“北湖精神”、“北湖速度”所创造的日新月异的变化折服。过去的一年,北湖区内共实施重点项目59个,完成投资近56亿元,完成整体拆迁10个村和68家企事业单位,拆迁总面积94万平方米。全长70公里的14条道路、8座桥梁同时开工,全长25公里、投资4.5亿元的综合管沟同步推进,“七纵七横”路网框架基本竣工。其中,U型路、北湖中路、车站南路、荷花路已完成油面铺设;南二环连通桥已完成桩基施工;跨京杭运河大桥建设进展顺利;南外环路、轩文路、礼贤路加速推进。与此同时,超前展开车站南路、北湖中路等四条道路南延规划设计、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荷花路等9条道路的景观建设提前着手进行,道路景观建设土方整理及地形塑造工作结束,确保气温转暖后,道路建设与景观建设快速上手、快速推进。按照“引湖入城、城水相融”的理念,完成了北湖湾开挖,与老运河、新运河共同形成环形贯通水系,构建融防洪排涝、生态绿化为一体的滨水绿色长廊;北湖景区湖底清淤全部完成,种植水生植物20万平方米,起步区绿化施工基本结束,呈现大树进城、草皮点缀、乔灌草层次分明的绿化新亮点;13座景观桥正深化设计,北湖阁修建正在优选方案;古运河整治正式启动,老运河清淤、湿地建设全速推进。加快公益项目建设,省运会综合指挥中心已完成基础开挖,正在进行桩基施工;市奥体中心主体育馆钢结构架设及金属屋面、玻璃幕墙安装已经完成,正进行内部设备安装。综合体育馆、游泳跳水馆、射击射箭馆、训练场、水上运动基地等省运会“三场一馆一基地”系列场馆和奥体酒店、运动员村正在规划设计。济宁医学院、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市特殊教育学校已完成新校区搬迁并展开正常教学。济宁一中新校区、北湖污水处理厂、市规划展示馆、三大片区260万平方米的回迁楼已开工建设,大项目助推北湖,沿科学发展的轨道一路前行。
(二)
绘制一张什么样的蓝图,建设一座什么样的新城,是北湖新区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终极目标。
从起步的那天始,北湖新区就坚持把区域规划和产业规划作为一个整体,统筹思考,同步建设,使未来城市发展两翼并进。(下转A2版)
(上接A1版)清华大学等专业机构的专家学者站在全省、全国的高度,结合鲁南经济带、淮海经济区的区域经济格局,对北湖新区区域发展战略进行总体设计,量体打造“国家经济结构战略转型示范基地”;通过举办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城市发展战略论坛,吸纳知名专家学者的前瞻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规划建议,聘请德国GMP、美国AE-COM、美国SWA、荷兰NITA等国际一流设计单位高境界编制重点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委托国内知名团队,搞好新区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策划;真正做到多规统一,一步到位,塑造精品,彰显特色,力争打造“百年经典”。立足北湖地理和水系分布实际,编制防洪排涝规划,在北湖湾、新运河、老运河周边,合理布局涵闸和排灌设施,确保达到防洪排涝设计要求。让新城建设经得起社会评价、历史检验,是北湖创业者的根本宗旨。这里按照 “一切工作具体化、具体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精品化”的要求,在开发建设的每项工作、每道工序上,坚持细节处出亮点、效果看境界,大到路网框架、单体建筑,小到一石一木、一砖一瓦都精挑细选、精益求精,力争把每一个项目都建成精品。这里对在建项目规划设计、质量监管实行终身问责,突出抓好对重点项目和项目中的重要环节、重点部位、重要人员的监督。去年以来,先后对24个项目35个标段的招投标全过程及32批次项目物资采购过程开展了监督,涉及金额17亿余元,节约资金1.2亿元,4家水平低、管理差的施工企业和5家监理单位被毫不留情地清退,保证每一枝项目建设之花在 “阳光”下结出丰满之果。
(三)
北湖生态新城建设是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中起步的,如果说,它前进的每一步都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制约,那么坚持创新、为民、实干则是攻坚破隘的最佳锐器。
搞建设必须抓投入,北湖新区用足、用活封闭运行政策,既抱西瓜,又捡芝麻,加快市场化融资步伐,与青建集团、山东路桥等公司合作,采用BT方式融集资金26亿元。积极争取金融部门支持,申报贷款13亿元,有效破解资金瓶颈,为项目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这里成立了北湖新区土地储备中心,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实行滚动式开发,全力破解土地制约难题。这里对区内所有在建项目卡准时间节点,科学高效操作,统筹安排工期,确保 “资源整合科学、工期倒排有序”。通过将北湖湾开挖土方用于道路绿化和休闲体育公园、主景区建设,及时优化了综合指挥中心、南风花园等项目规划设计,提前谋划各工程物料配置,共节约资金达6亿元。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在北湖新区开发建设的天平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永远是一颗最重的砝码。北湖新区在抓发展的同时,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按照高起点要求和造福于民的原则,尊重群众生活习惯,坚持人性化设计、最优化配置、高标准完成了 “三大片区”规划设计,确保公共设施配套一步到位,使北湖居民居住条件一步跨越50年。在搬迁工作中,新区坚持 “阳光操作”、 “和谐拆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严格按时间节点回迁,让群众 “拆得放心、迁得安心、住得舒心”,目前已顺利完成尹营片区、甄庄片区、顺河佳园片区的建设并已按时回迁上房,常利片区正在进行室外配套工程施工。区内全面落实13项民生实事,完善失地农民、渔民生活保障,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定60岁以上老年人养老补助办法,实施了 “阳光低保”,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低保范围;成立物业服务公司,开展技能培训,项目工地优先选用当地民工,物业公司等单位优先吸纳当地群众就业;统筹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加快 “居民进社区、农民变市民”进程,与民共建 “和谐北湖”。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触到,搞建设,促发展,关键要有个好班子,形成铁队伍。区党工委、管委会通过多种形式,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活跃创新思想,释放创新资源,提升思想境界,树立前进标杆。按照只争朝夕、全力全速的要求,区内调整完善7个工程项目指挥部,把工程细化分解,量化到人。严格实行现场办公,遇到问题当场研究、当场部署、当场解决,大力倡导 “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切实树立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理念,确保各项工作全速前进。全面落实聘任制,制定出台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公开透明考核,大张旗鼓奖励,营造了争先恐后谋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欣看亮点,留连忘返,细品硕果,意犹未尽。这一年,是北湖新区思想解放程度最高、理念最新的一年,也是发展激情最高、发展干劲最足的一年。在新的时代节点上, “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又向我们敞开了博大的胸怀。记者从声声创业的号子、隆隆开动的塔吊、铿锵有力的桩机汇聚的火热中,感触到新城勃勃跳动的发展脉博,倾听出北湖建设者追赶春天的脚步。风景这般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