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 新华社社文专线评出2010年国内十大文化新闻(以事件发生时间先后为序)
一、金融助推文化产业新政出台
3月26日,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推出加大信贷投放,完善授信模式、改进金融服务,扩大文化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培育文化产业保险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繁荣发展。这是近年来我国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首个宏观金融政策指导文件。
二、中国书画拍卖连创天价
6月3日,中国艺术品拍卖价世界纪录首次在国内诞生——北宋黄庭坚书法《砥柱铭》以4.368亿元总价格在保利春拍会上成交。2010年,中国艺术品投资市场空前繁荣,中国书画拍卖连创天价。不但有古代书画珍品王羲之《平安帖》摹本以3.08亿元人民币成交;近现代的书画杰作拍卖也连创纪录,其中张大千的《爱痕湖》、李可染的《长征》、徐悲鸿的《巴人汲水图》成交价分别达到1.008亿元、1.075亿元和1.71亿元。舆论指出,中国书画艺术品投资已经进入 “亿元时代”。
三、文化界力反“三俗”
7月底、8月初以来,我国广大文化工作者开展了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工作,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低俗类电视节目、文艺演出或被清理或被整顿,极大地净化了文化创作领域的风气,社会各界一片叫好。
四、《唐山大地震》创国产电影票房纪录
7月22日起在全国放映的《唐山大地震》创下6.6亿元国产电影票房纪录。在一系列优秀国产电影推动下,中国电影产业在2010年进入快速增长阶段,预计全年总票房将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让子弹飞》《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叶问2》等进入票房2亿元俱乐部。
五、考古界激辩真假“曹操墓”
8月31日,河北籍学者闫沛东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掌握所谓曹操墓涉嫌造假的一系列证据,让被列为2009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的河南安阳西高穴“曹操高陵”陷入真假激辩漩涡。此后一段时间里,以河南省文物局、闫沛东等为代表,肯定与质疑双方营垒分明,引经据典言辞激烈,并进一步引发社会上有关“学术造假”的批评和讨论。
六、“草根明星”清新亮相
10月10日,来自北京的23岁断臂青年刘伟,用他的脚趾弹奏出钢琴优美的旋律,摘得了东方卫视《中国达人秀》第一季总决赛冠军。2010年,像刘伟一样的“草根明星”纷纷清新亮相,如农民工歌手“旭日阳刚”组合、视频《老男孩》制作团队等,他们以“小人物、大情怀”、平凡人也有梦想的姿态,成为我国大众文化领域的一道独特风景。
七、京剧针灸列入人类非遗名录
11月16日,在肯尼亚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遗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京剧”和“中医针灸”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此外,我国的木活字印刷术、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和维吾尔传统表演麦西热甫也被列入教科文组织非遗急需保护名单。
八、343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
截至11月中下旬,全国343家国有文艺院团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是2009年的5倍。其中省级院团72家,地市级院团202家,县级院团69家。全国有136家国有文艺院团把转企改制与整合资源、兼并重组相结合,组建了46家演艺集团。
九、微博风行引领文化时尚
2010年,微博成为吸引大众文化的新风尚,全国微博用户超过6500万,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微博元年”。微博用户通过网络、短信或彩信发布140字以内的短消息,快捷、创新的沟通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名人明星”和“网络草根”加入,成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
十、名人故里归属引纷争
2010年,各地争抢名人故里事件屡见不鲜。从炎帝故里之争到老子故里之争,再到曹雪芹、诸葛亮、李白、赵云故里之争,甚至西门庆故里之争,此起彼伏,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趋势。舆论指出,争夺名人故里,争的是经济利益。正是这种经济之争,使得各地乐此不疲,一些地方政府也因此成为这些“文化战”背后的推手。
[NextPage]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 新华社社文专线评出2010年国际十大文化新闻(以事件发生时间先后为序)
一、电影业3D潮流势不可挡
自今年年初开始,引领世界电影发展的好莱坞掀起一股拍3D大片、或将2D影片转换为3D影片的风潮。3D影片以独特的视觉效果赢得众多影迷追捧,其高票价也拉动票房增长。一些电影公司纷纷谋划3D战略,视其为新的票房增长点。继去年底《阿凡达》全球热映以来,今年电影业的3D潮流势不可挡。
二、“瓦瓦祖拉”南非世界杯“一吹成名”
6月11日至7月11日,南非世界杯期间,响彻全场的“瓦瓦祖拉”将灿烂的非洲文化展示在人们面前。非洲“桂冠诗人”用豪萨语发出的召唤,精彩的非洲民族舞蹈,还有那只推着超大足球、被认为滋养肥沃了土地的硕大屎壳郎……各种代表非洲文化的元素在短短30分钟开幕式上紧紧抓住了世人眼球。“瓦瓦祖拉”不仅给人以震撼,强化了非洲印象,它还入选了2010年十大热门英语词汇。
三、发展中国家呈现申遗“热”
7月25日至8月3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巴西利亚举行。发展中国家表现出高度热情,不仅在39处申报项目中占很大比例,在新增的21处新世界遗产中也占了三分之二份额。用大会主席、巴西文化部长茹卡·费雷拉的话说,发展中国家是本届大会的最大赢家。然而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遗产保护问题。此次大会审议的30多处濒危世界遗产中,绝大部分都在发展中国家。在申遗热情高涨的同时,如何更好地保护遗产是发展中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新闻周刊》“贱卖”浓缩纸媒危机
8月2日,美国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以1美元将新闻类旗舰刊物《新闻周刊》购进,堪称今年传媒界最引人注目事件之一。2007年以来,《新闻周刊》连年亏损,负债额高达7000万美元。《新闻周刊》的处境是许多传统纸质媒体的缩影。受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影响,再加上网络等新媒体冲击,包括《新闻周刊》在内的纸媒普遍遭遇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下滑、读者群转向新媒体等问题,经营举步维艰,生存面临严峻挑战。
五、米高梅破产警示电影业
11月3日,因缺少佳片力作、累计债务达40亿美元,已有86年辉煌历史的好莱坞老牌电影公司米高梅宣布破产。好莱坞电影工业变革中,米高梅步伐迟缓,不能推出迎合新时代观众的影片。其单纯依赖票房的经营模式也已落伍,竞争对手们早已开始通过发行DVD、电影图书和纪念品获取可观利润,并形成融合影视、网络和经纪公司等多产业的传媒集团。曾推出《乱世佳人》《007》系列等大批经典影片的米高梅此番倒下,带给电影产业更多的是警示。
六、中国藏家天价购瓷瓶引争议
11月12日,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在伦敦一个小型拍卖会上以4300万英镑被一名中国人拍走,加上佣金和增值税,总身价约合5.5亿元人民币。瓷瓶的竞拍者都是中国内地商人,英国媒体称之为中国人的“瓷器爱国主义”。中国网民则骂声一片,认为中国人“自相残杀”让外国人得利。天价瓷瓶反映了近年来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中国文物投资热。在“买瓶雪耻”的表象下,中国富豪看上的仍是其巨额增值空间,希望能从中获利。
七、秘鲁与美国了结百年文物账
11月中旬,秘鲁政府和美国耶鲁大学多年的文物之争今年终于有了了断。根据双方签署的一份协议,被“借走”百年之久的4万多件秘鲁马丘比丘古城文物终于归家有望。流失文物追索是所有文物大国面临的难题。近百年来,秘鲁政府通过政府、民间等渠道,从未放弃追讨这批文物。用秘鲁文化部长胡安·奥西奥的话说,此事意义不仅在于考古研究,更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尊重。文物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文物重返故土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诉求,更体现了人类文明理念的回归。
八、用户“给力” 推特“成人”
12月初微博网站推特(twitter)公布的一项数据显示,推特推出4年多,用户超2亿。今年新添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比尔·盖茨、“老虎”伍兹等1亿多用户。有人评论,2010是推特“成人”之年。实时、便捷、短小,如今推特这只“小鸟”的啾鸣声已遍布全球,不仅荟萃了午饭吃啥、周末去哪和明星八卦等包罗万象的信息,也发展成为国家领导人表达观点、世界突发事件首发的平台。难怪谷歌、雅虎和微软这些网络巨头不惜重金与推特联手,将其实时信息纳入各自的搜索结果。
九、电子书迎来新里程碑
12月15日,首届纽约电子书峰会召开。苹果公司的iPad自今年4月3日在美国上市以来全球热销,7月亚马逊Kindle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越纸质书,谷歌12月6日开设网上“电子书店”,拥有美国最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的《纽约时报》明年初将为电子书推出小说和非小说类畅销书排行榜……所有这些都昭示着阅读在2010年已真正进入电子时代。
十、纪念大师掀文化热潮
今年适逢数位世界级文化艺术巨匠诞辰或祭日的整数年,从世界文学巨擘托尔斯泰的百年祭日,到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150周年诞辰,从奥地利举办3个月“贝多芬音乐节”庆祝“乐圣”240周年诞辰,到波兰2010“肖邦年”纪念“钢琴诗人”200周年诞辰,各国纷纷举办文学讲座、音乐会、展览等一系列纪念大师活动,在世界各地引发文化热潮。生前,大师们用文学和音乐感动世界;身后,他们的作品和精神依然璀璨。
#p#副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