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今年大蒜价格犹如“过山车”,新蒜上市后就一直高开高走,鲜蒜每斤从一块二三开始往上涨,至7月下旬优质干蒜最高冲破7元关口;高位震荡后,蒜价自10月又开始下跌,至11月底普通蒜跌至4元以下。以当前的行情看,大部分中后期入市的蒜商都已深陷亏本之中。
王强(化名)今年68岁,是吉林省长春锅炉设备厂的退休工人,在金乡县经营大蒜已有13个年头。尽管这几年大蒜行情起起落落,生意不大好做,但年近古稀的他依然选择坚守。11月30日,在金乡县汽车站附近一个小旅馆里,谈起这些年贩蒜的经历,老王点上一支香烟,思绪随腾起的烟雾回到过去。
见识“蒜疯子”
1998年,已不在一线岗位的老王见朋友到金乡贩蒜挺赚钱,自己在家闲着也无事,就跟朋友来到金乡。老王有一儿一女,儿媳和女婿没有工作,老王在金乡进蒜,他们就在长春搞批发。
“刚开始贩蒜挺赚钱,与朋友合伙干,用火车往长春发蒜,本钱不多,只能拉 10吨蒜回去,卖完回来就能拉20 吨。没过多久,自己就能发一车皮大蒜了,55吨。”说到这里老王有些得意地笑了。“1998年,大蒜涨得也很厉害。有一次去买蒜,蒜明明标着0.98元一斤,但与货主一谈,他说不卖了,转身就上了楼。等货主从楼上回来,蒜价变成了1.02元,而且货主还说‘ 如果你不要,别人还等着要’。我赶紧把蒜买了,蒜还没拉到火车站,那边蒜又涨了6分钱。”
“涨钱的生意好做,掉钱的生意不好做。”对此老王深有体会。“2005年大蒜刚上市每斤一块多钱,我觉得还能涨,就以每斤1.13元的价格收了 100多吨,存到了冷库里,这差不多是当年的最低价了。到腊月二十七涨到了1.92元,正月初五又涨到2.05元。我担心蒜价下跌,就急忙从长春赶回金乡,没想到等我到了金乡,又涨到了2.12元,这下我放心了。后来涨到3.4元,我全都卖了。”
这一季蒜涨势很好,老王因此赚了80多万元。 但也有看走眼的时候。2004年,蒜价下跌,老王本想逢跌买进,没想到连续下跌,他赔了6万多元割肉出局。
但让老王赔得最厉害的还是2008年,这一年由于受金融危机和上年积压大蒜影响,大蒜又疯了——暴跌。“受2006年大蒜行情好的影响,2007年全国扩种较多,我认为蒜价要跌,就没有存蒜。2008年我觉得能干了,但却失算了。”
老王以每斤0.32 元收了180 多吨蒜,但最后跌到了0.11元,还不够冷库费,冷库费当时是每斤0.12元。除了发蒜到长春赚回一部分外,老王赔了50多万元。 这一年老王还在电子交易市场投入150 多万元炒蒜,结果只剩了50多万元。“最惨时在电子交易市场只剩下16万元。当时睡不着觉,想自杀,就觉得辛辛苦苦挣来的钱都没了,没意思了。从没钱到有钱好过,从有钱到没钱难熬。我跟老伴说,咱俩每月2100 多元的退休金,得省着花、仔细过了,要攒着先交取暖费。”
老王并不是个甘心失败的人。2009年,老王看着行情好,以每斤1.4 元的价格收了150 吨大蒜存入恒温库,后来卖到了4块钱,挣了100多万元。
经历了暴跌暴涨行情,老王见识了价格多变、波动激烈的“蒜疯子”,心态也变得平和了。“今年还想收点蒜入库,但政府打击囤积居奇,没敢干。”老王因此避过了一难。“今年蒜商大蒜入库价格大都在每斤4元到6元之间,目前大蒜已从7元高峰跌到现在的4元,大部分蒜商都赔钱。”
老王每个星期往长春发一车大蒜,但前段时间大蒜价格掉得厉害,大蒜发过去就赔钱,几车赔了两万多元。后来老王干脆歇了半个月。对现在的老王来说,重要的是入市时机。
希望蒜价稳定
尽管现在大蒜价格有些下滑,但老王对今后的行情还是看好,一直等着机会再买点。“据统计,现在全国冷库存有大蒜85 万吨左右,与去年元旦时存货量差不多,但现在距元旦还有一个月,这说明从现在到明年6月新蒜上市,大蒜供应量将有一个月的缺口。”老王对市场了解十分透彻,每天都向同行打听信息,包括价格、发货量、存货量等等。
老王说,“金乡的冷库比较多,有上千个,很难统计存货量,就有人专门找看冷库的人统计库里的存量;发货情况也有人专门到105国道收费站统计,统计全天运输大蒜的车辆数量,再乘以吨位,每天的发货量就能算出来。现在金乡每天大蒜发货量在4000吨左右。”
为了验证这些信息的可靠性,老王天天在南店子大蒜市场泡着,见到朋友谈的最多的就是大蒜行情,可谓“蒜不离口”。有时不放心,他晚上也会到市场上转悠转悠;有时他也跑到国道收费站蹲点,从中午12点一直蹲到晚上12点,数一下大蒜发车数量。老王说:“做生意信息很重要,有了信息才好作出判断。市场是透明的,生意要靠自己悟、自己把握。”
“原来金乡并不出名,现在名气大了,‘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金乡是中国大蒜种植基地、流通基地、出口基地。金乡人对大蒜有感情,我也一样。你知道我怎么形容大蒜,我觉得大蒜跌时是白老虎,咬人伤筋断骨;但大蒜涨时是白天鹅,抱在身上暖和和。你时机把握得好大蒜就是白天鹅,时机把握不好大蒜就是白老虎。”
老王也希望大蒜价格能够稳定下来,否则对大蒜产业不利,对农民、商人都不好。他认为,大蒜暴涨暴跌跟种植面积有很大的关系,山东、河南、江苏等大蒜主产区应该协调,不能一窝蜂。
相关新闻:
一位蒜农的“波浪理论”
美国证券分析家艾略特有个著名的“波浪理论”,认为股价指数的上升和下跌是交替进行的。在济南学过几天证券知识的金乡县金乡镇金一村蒜农杨浩天,将此理论运用到种蒜卖蒜上,获益不菲。
11月29日,记者在南店子大蒜市场见到了杨浩天。他身材魁梧,留平头,胡子看上去有几天没刮了,提起大蒜侃侃而谈,把行情说得头头是道。
杨浩天今年30岁,家有4口人,6亩蒜地,今年大蒜上市后,每斤就从一块五六往上涨,很快涨到了三块钱,但他并没有急于出手。“当时觉得今年大蒜种植面积少、又减产,肯定能卖个好价。”当大蒜涨到每斤4块8时,他感觉涨得差不了,卖了一些;7月初,大蒜又蹿到了5块8,他把大蒜都卖了,留的蒜种也卖了。6亩大蒜一共卖了 46000多元,一家人都十分高兴,这是20多年来从未遇到过的好行情。
杨浩天向记者谈起了过去:“种蒜最差的一年是我上初一时,父母拉了满满一地排车大蒜到市场上去卖,结果只卖了6块钱,还不够给我买一双球鞋,买鞋时我爸又掏了5毛钱。”
1996年,杨浩天高中毕业后在大蒜市场跟着别人收大蒜,每斤提一分钱。他不甘心跟别人收蒜,2006年开始关注央视财经频道,后来跟着别人买了一点股票,但被套了。后来他就跑到济南学习证券知识,尽管没有过多的钱去炒股,但他却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到了种蒜、卖蒜、卖棉花上,并发挥了“神效”。杨浩天说:“种蒜也有规律可循,基本上几年一个循环,好三年、歹三年,有波谷也有波峰,不能盲目种蒜,也不能盲目贪多。”
杨浩天种蒜显得很理性,不像很多农民从众跟风。“2005年、2006年大蒜价格好,老百姓都扩种,结果2007年大家都赔钱。2007 年俺家6亩蒜卖了1万多块钱,正好持平。2008年金融危机,我就没敢种蒜,结果种蒜的老百姓都赔钱,最低跌到一斤不足一毛钱。但2009年秋季我又种了6亩蒜,所以今年才有了好的收入。”
如同大蒜一样,杨浩天今年种的棉花也踏准了节拍,大多卖到了“波峰”上。“今年国际上棉花期货每吨涨到3万元时,我觉得涨得差不多,就把家里的棉花都卖了。当时明显是卖方市场,到村里收棉花的贩子都这样喊‘有卖棉花的吗?啥样的都行’,一点底气都没有。我的籽棉每斤卖了6.8元,6亩棉花又卖了1万多。现在籽棉只有5.4元,而且没有人收了,村民的棉花都卖不动了。”
对于明年的大蒜行情,杨浩天并不看好,所以就将蒜地改种了小麦,将蒜种也卖了。“今年大蒜贵,秋季大家都扩种了,明年大蒜产量可能要增加两成以上,但价格可能不如今年。”
“另外,种植成本也大大提高了。”杨浩天给记者算了一笔种植账:“种植大蒜是最繁锁、最苦、最累的农活。耕地、掰种、种蒜、施肥、浇水、拔蒜薹、挖蒜、削胡、剪秆、晾晒、翻垛、分级分拣等10多道工序都需要人力,但人工费都涨了,大蒜仅种收成本就要1000元;每亩地蒜种还将近2000元,化肥要700多元,农药、浇水、薄膜等还要200多元。每亩蒜总成本需要4000 元左右,如果明年新蒜卖不到 2 元钱就很难保本。不过,如果明年蒜便宜了,我还可以买蒜种再种。”
杨浩天还建议农民要学会了解市场信息,学会规避风险,不仅仅是种大蒜,就是干别的也不能太盲目了,否则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出了力还赔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