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科学发展的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它们正在以超常的速度,打造江北运河古城,给力佛教圣都文化。
汶上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成勇介绍,“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的汶上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是重要的工程之一,它在历史上对京杭大运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惊人的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是大运河卓越工程价值和高超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它是确保京杭运河畅通的咽喉要道,是维系明清漕运的关键所在,它还是我国符号性文化遗产的代表,更是大运河申遗标志性重要节点。
明代初年,因黄河决口,会通河淤塞,运河漕运中断。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奉旨疏浚会通河,采纳汶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的建议,修筑戴村坝遏汶水,开挖小汶河引汶水至南旺入大运河,在汶、运交汇处设分水口,使汶水北流以济漳、卫,南下以济黄、淮。它以漕运为中心,因势造物,相继兴建了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配套工程,从而有效保证了大运河连续500余年畅通无阻。南旺枢纽工程系庞大而完整的系统工程,凝聚了数代乃至数十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为纪念宋礼、白英等创修南旺枢纽工程的浩大水利壮举,明清两代在南旺汶、运交汇处建造了“分水龙王庙”。自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始修建龙王庙大殿、戏楼及钟鼓楼等建筑;明正德七年(1512年)建宋公祠、白公祠和潘公祠;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建禹王殿;其后相继增建了水明楼、莫公祠、文公祠、蚂蚱神庙、观音阁等建筑。规模逐渐扩大,至清末已形成了雄伟壮观的综合性庙宇和祠堂群落。
汶上县高度重视南旺枢纽工程的保护工作,2006年委托省文保中心编制了《分水龙王庙部分建筑抢修保护方案》,对分水龙王庙建筑群中宋公祠、文公祠、观音阁、关帝庙等建筑单体进行了维修。2008年,启动了南旺枢纽工程和分水龙王庙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并在现场进行了公众考古学实践活动。今年7月又在济宁召开了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保护研讨会,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与会领导、专家就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保护与申遗工作达成广泛共识。汶上县成立了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保护与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加强了运河保护与申遗工作的组织领导。
为加快大运河南旺枢纽文化遗产保护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汶上县多次赴国家文物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协调南旺枢纽大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经过深入磋商,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就规划的编制达成合作意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将全面开展南旺枢纽文化遗产的调查、勘察测绘等工作,以统筹考古遗址公园、分水龙王庙建筑群和南旺枢纽博物馆等项目建设。
今年7月份,根据国家文物局文件精神,组织有关专家对南旺枢纽大遗址进行考察论证,并根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等有关法规性文件要求,编制了立项申报书。国家文物局通过初审、现场考察评分、专家会议评议等程序,将汶上县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列入第一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并已于10月9日向社会公布。
目前,汶上县正聘请高资质、高层次规划编制机构,编制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保护规划;积极开展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的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积极筹备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开幕式和相关活动方案;积极做好“南旺枢纽工程建设600周年纪念暨大运河南旺枢纽工程大遗址公园奠基仪式”筹备工作;启动了大运河河道保护范围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正在制作南旺枢纽水工模型和三维动漫等相关展示设计。
李成勇还介绍,早在公元前501年,孔子在汶上初仕中都宰,留下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千古美谈。 有着悠久历史的汶上,文化灿烂,佛教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和始祖文化交相辉映,是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
汶上南旺境内的“引汶济运”南旺枢纽工程,使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畅通500年,其筑坝截水、南北分流等因地制宜的治水思想和技术,在我国水利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里的南旺分水龙王庙是因运河而生的一处重要遗产。汶上南旺枢纽及龙王庙古建筑群,2008年度入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东夷族首领蚩尤的首级,葬于汶上县南旺镇,至今仍存有古墓遗址。
汶上远在石器时代就有古人类活动,在苑庄镇东贾柏村发现了北辛文化遗址——东贾柏遗址,发掘了有中国第一针之称的骨针。明代有四位汶上人同朝做官,品至尚书,“小县不大四尚书”至今传为佳话。
汶上是著名的佛教圣地,早在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汶上。唐宋时期,汶上佛教盛行,留下了著名的皇家寺院宝相寺。1994年修葺宝相寺时,在太子灵踪塔内出土了佛舍利等141件佛教文物,轰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组,拍摄制作的大型纪录片《探秘汶上圣物》,先后在中央电视台科教和综合频道播出,媒体的强势宣传,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2004年,汶上开始举办“中国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一年一次,已经举办了七届。文化节是融文化、旅游、学术研讨、市场推介、经贸洽谈于一体的大型盛典活动,业已成为推介汶上的强力平台。文化节所产生的效应日益凸显,汶上“太子灵踪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城市文化节。
汶上以建设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都佛苑旅游景区为龙头,打响了“中国佛都”文化旅游品牌。自1995年起,以宝相寺为中心的佛苑景区开工建设,到目前,一二期工程顺利竣工,宝相寺建筑群、礼佛大道全部落成,三期工程宝相宫正在建设,景区升级为4A级,全县旅游市场日益火爆。去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6亿元。去年底,汶上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和省级园林城市圆满成功,争创省级文明城市活动正蓬勃开展。
目前,汶上县连续三年在济宁市科学发展现场观摩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一,县域经济综合排名在30个欠发达县中排名第一,人民群众满意度测评全市第一。汶上县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体育先进县”、中国书法之乡、山东省基层党建先进县、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县、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山东省旅游强县等。被确定为“国家小城镇综合开发示范县”、“全国科技研发重点试验基地”、“国家土地复垦实验区”、“山东省服务业发展重点县”等称号。
汶上宝相寺礼佛大道广场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