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保持着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远超过了GDP和第三产业的增速。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柱。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把振兴文化产业放在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导文化产业和市场向着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道路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国当前文化产业的重要目标。回首过去10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是解决市场化的问题,包括体制改革、转企改制、市场扶持、市场主体的培育等。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文化产业已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展望下一个10年,我国文化产业将主要解决国际化的问题,即如何积聚更多的力量、借由更好的途径,将中国的文化产品输出至全球市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文化的复兴。一方面体现在中国人对本国文化的态度,传统文化是否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就体现在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本期特邀中国文化产业高端决策者、前沿理论家、杰出市场操盘手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预测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方向与趋势,为决策提供蓝图,为实践指点迷津。
发展文化产业需有开放的心态
成思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开放的心态。文化的发展,本身从历史上看它既有坚持它自身特色一个方面,另外也有不断吸收外来文化融合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不能够单纯的仅仅说我们排斥一切外来的东西,我们要大胆的学习国外一切好的东西,并且为我所用。从中国历史来看,中国宗教的发展,原来真正产生中国自中国就是一个道教,其他的宗教都是逐渐输入,但是输入以后经过和中华文化的结合慢慢的也注入到中国的特色,慢慢的也形成了也有很大的发展。所以我觉得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提倡中华文化并不是排斥其他的文化,而是要注意吸收它的优点并且结合我们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我们文化的内容。不管在科学技术上,在哲学上,在文化上,我觉得都应该保持这种开放的心态。
文化产业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
蔡武(文化部部长)
为应对国际金融的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抓改革增活力促和谐作为当前工作主要原则,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化产业展现出传统产业所不具备的特点和无法比拟的优势。文化产业以创意为源头,以内容为核心,基本不消耗物质资源或者消耗很少的物质资源,是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重要着力点,文化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度能增强文化产品的内涵,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延伸经济行业的产业链,而文化产业准入门槛比较低,能广泛的吸纳高素质的劳动力,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投资方向和新的增长点能够广泛的吸纳社会资金的进入。
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成为了一道引人注目的景象。数字信息技术使得文化产品的创造、传播、流通变得更加便捷,文化内容更加丰富,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许多东西在去年,昨天都不可能想象的东西都出现了,这是一个必然的数字技术革命带来的情况,这为我们文化产业创新业态转型升级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另外,国际社会中国热的兴起为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增长的中国国力和不断增长的影响力,所展现出来的中华魅力让越来越多人把目光投向中国。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中国热、汉语热,许多外国人渴望了解中国。随着中国热、汉语热持续升温,国际社会文化市场对中国文化产品的也在大幅增长。
把人文学者智慧转化成现实生产力
叶朗(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北京大学博导,全国政协常委)
在过去10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社会使命,以文化可以兴国,文化推动世界为发展理念,开展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和项目推动等工作。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个方面这个理念植根于北大的传统,北大百余年的历史,核心的担当就是在探索如何推动中国文化的现代化,我们认为文化产业也是一种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的方式。我们提科技创新,提倡大学把自己的发明用于社会,但是人们对于人文学的理解就局限于书斋,好像就是讲课写文章。我们认为不应该局限于此,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产业研究,产业项目实施推进,把人文学者的智慧,把大学人文科学的资源转化成现实的社会生产力。
我们希望能探索通过文化产业的方式把身后传统文化的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推动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世界人民乐于接受的方式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让中国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和经济地位相当的影响力,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这是我们重要的使命,今天多元化的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不能没有中华文化。
用科学发展观引领文化产业
陈少峰(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
一段时间以来,各地政府已经初步具有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意愿和意识,也都不同程度地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有力举措。然而,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在表面的积极和数量上升的繁荣下面,各地政府和企业也存在不少盲目性的冲动,存在许多脱离实际或者违背产业发展规模的观念和做法。因此,在各地政府制定文化产业”十二五”规划、推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无疑需要进一步以科学发展观来规范和统领文化产业的发展,避免各种错误的做法。
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
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我所理解的文化产业,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是一个人类文化转型的重要的结果,如果说有一个学科专门研究文化的,那就是文化人类学。
《指环王》的作者是牛津大学英语教授,作者用毕生精力写了这一部小说。每一部中的每一个人名字,背后都有典故,过去讲西方神话,我们只知道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他用四种神话体系重新建构一部新的文化作品。这部小说被搬上银幕以后,20世纪结束以后,影响很大。这样一部作品,是一个文化专家打造出来的,它是精品的示范。那么我今天要谈的中国文化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就是中国的文化产业,因为只有10年才发展起来,很多是仓促上马,像人才的问题,的确要从头开始,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化自觉的问题,你先认识到你所生存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一个什么样文化?这里面存在着非常大的探索研究的空间。作者不是说凭着灵感在那儿闭门造车,他下的工夫比我们做一个博士论文报告要难的多,他要懂得宗教学、符号学、音乐学,所以说他是专家级的文化产品。那么在中国,这种情况,刚好可以形成很大的反差。
中国有一个重塑神话的运动在2005年加入了苏格兰一个出版社,在全世界20个国家,每一个国家拿出一个有名的作家来中标写一部自己本民族的神话作品,中国中标的第一位是苏童,中国也在利用文化资本来重新创造,但是我们这个作家也好,导演也好,编创人员也好,文化管理干部也好,没有意识到精品是必须由专家来打造的。
文化产业学科建设创新创意创造不可分
范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我们谈文化产业学科建设的时候,创新、创意、创造这三个词是不可分开的。首先讲文化产业,如果从消费者的视角去理解的话,很重要的就是产业化的运作。在中国这方面讨论很多,中国很多时候说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也好,很多时候从经营管理角度去谈,但是中国有一个特点,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难纯粹谈市场,像西方一样,就是一个市场经营管理。这个跟我们国家的发展,还有体制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文化产业属于意识形态内容,所以不是完全放开的。不是完全放开,到外国参观时候,有一些人问到,你们这个文化公司经过什么申报体制,西方人就说这是我们的公司,不经过什么审批。就是文化产业公司和制造衣服,制造矿泉水的公司一样,只不过它的生产是以内容为主,产业化运作在讨论的时候,基本上从经济的,从经管学院的角度去考虑,抛开了意识形态的限制也好,控制也好,讨论的很少。
文化产业理论建设在向两个方向发展
花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文化产业的理论建设,已经在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方向是学术研究,它的指向是学科建设。另一个指向是智库研究,它的指向是,我们称为决策研究或者叫决策指导。这两个方向各有侧重,同时又是异途同根。作为学科建设,它强调的是系统性、深入性与独到性。它需要把文化产业这样一个比较专门的理论、知识和智慧,成为人类系统的智慧能够传承下去。尽管一开始的时候有很多人不承认,但是我想承认它的人越来越多。这次有一个信号,就是国家颁布的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的申报理念,开始把管理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列出来,我认为这对于我们是有启发的。过去管理学不被认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要么就是经济学,顶多就是产业经济学,现在作为一个单独的学科出来了,我相信文化产业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也将在越来越多的层面上,将来会包括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学科分类的层面上得到承认,但是我们自己要做更多的系统工作。
而另外一个方向,是与它平行的,就是智库建设,就是思想的一个信托公司。而它的要求就像国际上著名的索罗斯基金会宗旨一样,要求高质量、独立性与影响力。那么包括我们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包括皇甫晓涛老师,做了许多非常出色的智库的研究工作。这个智库可以是为国家层面上,可以为省市政府,也可以为企业,而它的指向主要战略性的研究和战略性的指导。其实这也是一门单独的学问,或者是文化产业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这方面基本上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延伸阅读: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为这种生产和经营提供相关服务的行业。目前,文化产业的划分可分为知识型文化产业、休闲型文化产业和娱乐型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音像、演出、文化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博览会、艺术品经营、民间工艺、广告以及其他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