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普通的俄罗斯人,分布于老、中、青不同年龄层。
他们因机缘巧合,选择了汉语,爱上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对汉语的情愫,使他们成为中俄友谊的使者。
从莫斯科到北京
——罗高寿的双城故事
“中俄人民是永久弟兄,两大民族的友谊团结紧,纯朴的人民并肩站起来,纯朴的人民欢唱向前进。莫斯科北京!莫斯科北京!” 这是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最熟悉的歌。这位莫斯科著名的中国通会哼唱京剧,会写汉字,喜欢品茗……他在中国居住了28年,担任驻华大使13年,见证了中国的当代变迁。
罗高寿本名伊戈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父亲阿列克谢·彼得罗维奇·罗加乔夫是苏联最负盛名的汉学家和外交家之一。罗高寿一名即是父亲根据姓氏的汉字谐音为儿子所起。罗高寿刚出生就曾随父母在中国居住,长大后继承父亲衣钵,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汉语,而后又前往中国从事外交工作,在工作中与老舍相识相知,也曾是徐悲鸿、梅兰芳等艺术家的座上宾。
罗高寿深情地说:“知道我为什么喜欢中国古典名著吗?因为不少都是由我父亲最早翻译并介绍到俄罗斯的。他对中国有很深的感情。我之所以对中国文化兴趣深厚并选择这份职业,也都得益于父亲的熏陶。”
1956年,中国国务院外国专家局邀罗高寿做翻译;1958年,他来到苏联驻华使馆工作;1969年,中苏关系最低潮时,他受命出任苏联驻华大使馆参赞;1989年5月,时任苏联副外长的他陪同戈尔巴乔夫访华;1992年,叶利钦总统正式任命他为驻华大使……
罗高寿家族不少人都有中文情结。他妹妹是俄罗斯远东问题研究所专攻中国问题的高级研究员;儿子曾在中国念中学;孙子阿列克谢更是继承了爷爷对中国、对中文的爱,曾参加百名俄罗斯青年访华团,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如今,这位78岁的耄耋老人仍在为俄中友谊奔忙,担任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委员,并担任新成立的“俄中经济与投资合作中心”负责人。他说:“当前务必要努力保持近十年来俄中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巩固俄中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推动两国关系实现更长远、更高层次的发展。”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卢金的座右铭
如果问亚历山大·卢金,他的座右铭是什么?他会告诉你,那是《论语》中的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49岁的卢金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曾担任俄罗斯驻美大使,是著名的美国问题专家,中美关系也是其研究内容之一。卢金则选择汉语作为自己的专业,目前担任俄罗斯外交部国际关系学院东亚和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我一直很喜欢东方文明,1978年,我在考大学前问身为美国问题研究专家的父亲,自己应当选择哪一门东方语言。当时,日语可谓独领风骚,但父亲告诉我,学汉语吧,10年到15年后,中国将成为强国……”卢金这样述说他与汉语的不解之缘。
他有过难忘而艰辛的求学经历。在北京留学时,他常听张岱年、汤一介的课,也曾到冯友兰、梁漱溟家中做客,深受中国古典哲学的熏陶。他还曾因学了5年汉语却听不懂路人问时间而沮丧,于是懂得了与普通市民交流的重要。
卢金在国际关系学院学了6年汉语,在北大哲学系进修了1年,在苏联驻华使馆工作了3年。时至今日,北京依然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去年曾在北大讲学半年。多年来,他在俄罗斯国内刊物上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的文章。
卢金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里,蕴含着做学问的真谛。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追求的不是经济上的富裕、职务上的飞黄腾达,否则就不会成为真正的学者。
他对汉语在俄罗斯的日渐普及非常高兴。他说,目前,中文是俄罗斯最炙手可热的东方语言,虽然有很多俄罗斯人觉得汉语很难,但汉语学习应了中国一句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偶然一课 一生选择
——喀秋莎的中国情结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从莫斯科大学孔子学院教室里,传出23岁的俄罗斯教师叶卡捷琳娜用中文演唱的《喀秋莎》歌声。她告诉我们,她的中文名字就叫喀秋莎,因为在北京大学进修期间,她惊喜地发现中国人很喜欢这首歌。
喀秋莎班里共有9名学生,最小的不到20岁,最大的已经67岁了。大家跟着她念词组、唱歌、做游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尼娜说:“我们的老师好得不得了,她发音标准、对学生很亲切,跟她学习是一种享受。我在家跟着录音学了一年,还不如在这里跟她学两个月的收获大呢。”
叶卡捷琳娜说自己选择中文纯属偶然,上大学后发现有中文选修课,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去听了一次,谁知一发不可收,从此爱上了中文,一学就是5年,目前还在念研究生。
叶卡捷琳娜非常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白天学习,晚上教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学习汉语。她计划本月底到中国进修,提高汉语水平,“这样站在讲台上才会更加自信”。
从罗高寿、卢金到叶卡捷琳娜,俄罗斯的老中青三代人都与汉语结下很深的缘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对汉语、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这让人想起普京总理在中俄两国决定互办语言年时说过的一句话:“走进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和优美文明,可以使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信任、尊重,感情上更加亲近,相互关系更加巩固。”
(据新华社莫斯科11月1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