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母亲,是人类的一种美好天性,是一切情感的基础。潜在的天性犹如地里的种籽,需要适宜的条件才能吐芽、长苗,需要适宜的环境才能茁壮成长。人类美好的感情,包括体验和感受感情的能力,也需要精心、加意地培育才能养成,才能丰富。认真培育感知父母之爱和爱父母之心,其意义绝不限于家庭。“立爱自亲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父母之爱和爱父母之心的回环往复和反复体验中,人类的爱心在不断滋生、发育,从而辐射到血缘亲情以外的广大领域中去。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感受过爱、也不知爱父母的人,会知道怎样去爱别人。而没有爱心的人是很可怕的人,这种人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可以为些微小利而滥杀无辜,可以为微不足道的睚眦而杀亲朋。一个没有爱心的社会将是冷漠无情甚至充溢仇恨的社会。
设计好中国的母亲节,让天下父母心有一个得以彰显、被认真体认的节日,让天下子女心有一个受到唤醒、并精致表达的节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这对于未成年人教育、对于家庭的和谐、对于培育爱心和道德情感都是一个极好的助推器。
美国母亲节起源于1907年5月,费城的安娜
生儿育女是为人母之始,以孟母为旗帜的中国母亲节应定在孟母生孟子之日,因为在这一天仉氏才成为孟母。现在有些孩子过生日只想到自己快乐;而在传统美德中生日应当感激母恩,因此称生日为“母难日”或迳称“母难”。既然孟子生日订为公众的母亲节,那么,每个人的生日就应是每个人自己的母亲节。生日,在庆祝自己出生的同时应感激母恩、感谢母爱。
孟子的生日是哪一天呢?三年前我提出这一创意时尚未有着落。近日骆承烈、
我国历代有许多爱母亲的诗,凝聚着民族的感情,著名的像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誰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三春晖”后来成为母爱的象征。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许多赞美母亲的诗,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谖草”即萱草,古人以为可以“令人忘忧”的一种草,花蕾既供观赏又作蔬菜,称金针菜。后世以“萱堂”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以萱草象征母爱。如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亲倚堂门,不见萱草花。”我们可以继承这个传统,培植萱草及其花蕾作为母亲节的象征物和礼品。到这天,大家手持萱草(花),唱着《常回家看看》,拥在母亲膝下承欢,共享天伦之乐。这样的人间美景,不值得提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