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新华社记者李代祥发表了 “弘扬优良文风要向前人学习向群众学习”的文章,他认为: “多读经典好书,可以向前人学到短、实、新的文风,去除长、空、假的陋习。”并列举实例:宋初名家穆修重视向前人学习,刊印推广唐代散文家韩愈的文集,引来 ‘天下文风遂变’,因韩愈讲究‘唯陈言之务去’,重视讲清新鲜活的语言。
文中提到的穆修 (979~1032),字伯长,宋郓州汶阳(今济宁市汶上县)人,著名北宋学者、散文家。自幼苦读,十余岁即落笔成章,出口成诵。二十余岁博览群书,对文体文风便有了自己的见解。穆修家境素来贫寒,且上有老母,下有稚弟,老少十口,仅仰其一身,所以穆修栖于京师,靠平日旧友周济,境遇极其不佳。其母死,他自负榇以葬,不请僧侣作佛事。约在宋仁宗天圣三四年间 (1025~1026年),穆修补颍州文学参军,后又徙蔡州,不久,病卒。
宋仁宗庆历年间,其弟子祖无择将穆修所著诗五十六首及文、书、序、记、志二十篇,编为 《河南穆公集》三卷,又称 《穆参军集》,流传于世。
穆修学识渊博,能诗善文。他继柳开、石介之后,提倡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比较朴实的古文,反对在当时宋朝初年广为流行的形式主义的西昆体,对宋朝文坛起了深远的影响。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他以自己的诗文创作,实践其文学主张,虽成就有限,无法与后来的诗文大家相比,但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在较寂寞的宋初文坛上,穆修是值得重视的重要作家之一。在《宋史·穆修传》中称:“自五代文敝,国初,柳开始为古文。其后,杨亿、刘筠尚声偶之辞,天下学者靡然从之。修于是时独以古文称,苏舜钦兄弟多从之游。”在反对宋初形式主义的西昆体的斗争中,穆修极力提倡古文,并提出了自己的文学主张。他在 《答乔适书》一文中指出: “夫学乎古者,所以为道;学乎今者,所以为名。道者,仁义之谓也;名者,爵禄之谓也。然则行道者,有以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有其道而无其名,则穷不失为君子,有其名而无其道,则达不失为小人。与其为名达之小人,孰若为道穷之君子……学之正伪有分。则文之指用自得。”
穆修强调道的作用,主张文为道用,重视作家自身品德的修养。他从道统观念出发,阐明了 “行道者有以兼乎名,守名者无以兼乎道”的道理。他推崇韩愈、柳宗元,大力提倡韩、柳古文文风。如他在 《唐柳先生文集后序》中说:“唐之文章,初未去周、隋五代之气;中国称得李、杜,其才始用为胜,而号专雄歌诗,道未及其浑备。至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如韩《元和圣德》、 《平淮西》,柳 《雅章》之类,皆辞严义伟,制述如 ‘经’,能肳然耸唐德于盛汉之表,蔑愧让者,非二先生之文则谁与?”从中可以看出穆修对韩愈、柳宗元的敬慕之情及其提倡古文的苦心。
穆修一生虽穷困潦倒,但推行韩、柳古文,却不遗余力。 《宋史·穆修传》指出: “修虽穷死,然一时士大夫称能言文者,必曰穆参军。”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对穆修开宋古文运动以救时弊之功,更为称赞:宋初继柳开之后专力作古文的作家是穆修,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之一。唐代名家韩愈、柳宗元一生著作颇丰,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但到北宋初年便已泯不可闻。穆修前后花了20余年的时间收集整理韩愈和柳宗元的文集,并予资助出版,亲自发行。正是因穆修的工作,才使得后人可再睹韩、柳大家的风范,“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才之溺。”可见,人类虽有著作家如韩、柳,但如没有穆修的搜集、编辑和出版,文化仍可能衰落和中断。
穆修虽然逝去数百年了,但他倡树优良文风的精神及实践,确实值得当今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