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明明是在美国哈佛大学受的教育,却能把孔孟思想讲得丝丝入扣。半个多小时的讲演中,校长对孔子的敬佩与尊敬溢于言表。讲毕,全校师生掌声不绝。
几年前,我来到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学习。它是新加坡十所特选中学之一,要求学生的英文和中文都必须达到母语水平,将新加坡独特的双语教学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次听到这所学校的名字时,我耳畔就响起那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询问一番,校名果然源自《大学》。校徽上,学校校名由一位老校长亲手以小篆书写而成。学校校训“诚、信、勇、忠”,这不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精粹吗?校园中央,是一块圆形的草坪,名为“正心园”。据学校里年长些的中文老师们说,草坪的形状,以及周围建筑的布局,深得五行八卦之精髓。
中华文化气氛那么浓的一所学校里,有一天来了一位新客人。一位功成名就的校友捐给学校一尊高大的孔夫子像,安置在正心园中。分列雕像两旁的石头上,镌刻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非令不从”等脍炙人口的名言。
于是当我走进这座校园时,扑面而来的那股中国古代书院浓浓的书卷气息,让我不禁有些恍惚。校园内,圆形的正心园,暗合儒家的“和谐”思想;慈眉善目的孔子面向校门,双手作揖,颔首微笑,迎接师生和访客。而校园之外,到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更有典雅的英式小别墅点缀其间。走进德明校园,仿佛时空回转,从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发达国家,踏入千百年前那洋溢着书香墨香的中国古书院。
当然,新客人也有水土不服的时候。毕竟不是中国人,新一代的学生们,对孔夫子的理解难免不够深刻。年纪小些的学生,有时甚至会对孔子像开开玩笑,比如考试之前,对着雕像躬身拜拜,求个好成绩。此外,在新加坡这样的多元社会里,宗教是个敏感因素,学校是不应当左右学生宗教信仰的自由的。孔子像进驻校园,让一些把儒学当作宗教的家长担心起来。
校长听说了“孔夫子”在新加坡校园里面临的种种问题,就挑了一个晴朗的周一的早晨,在升旗仪式上,用中文向全校师生历数孔子生平,以及他的精髓思想。校长是个儒雅的年轻学者,学校里中国来的学生私下里评价:“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他明明是在美国哈佛大学受的教育,却能把孔孟思想讲得丝丝入扣。半个多小时的讲演中,校长对孔子的敬佩与尊敬溢于言表。讲毕,全校师生掌声不绝。校长微笑着向正心园看去,孔子像在赤道金色阳光的照耀下栩栩如生。
到了新加坡学习生活之后,我周游了周边一些东南亚国家,发现东南亚受华夏文明,尤其是孔孟思想影响之深,超乎国人想象。这个地区在古代时就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现今更是华裔的聚居区。在东南亚华人们看来,中华文化是他们历史和自我意识的重要部分。近期中国的崛起,更在当地掀起一阵“中文热”。德明政府中学立起孔子像,就是一种在文化上“寻根”的表现,当地媒体好评如潮。
那么,在作为文化根源的中国,就更应该爱护自己的文明了。有多少人靠我们汲养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