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各地景区迎来了游客高峰。人们在休闲度假之际,对景区的印象如何?对公共服务有哪些期待?
心声:良辰美景还需好服务
10月3日,对于初次踏访西湖的天津游客乔鹏来说,一日游下来感觉十分舒畅,美丽的风光令他心醉神驰,“免费门票”更是给他送来好心情。傍晚时分,乔鹏来到景区附近的“外婆家”酒店品尝了当地美食,点了四五个特色菜花了不到百元,他觉得很划算。
乔鹏说,如果西湖景区内的服务项目再便宜一些就更好了,比如坐一次游船要花费四五十元,环湖游观光电瓶车也要八十元。
在北京媒体工作的傅先生对记者说,普通人到景区休闲观光,需要的是简单廉价的服务。比如北京的宣武公园,完全免费,群众很欢迎。
怨声:总有服务让人感觉“上当”
在内蒙古一家事业单位供职的王微利用国庆长假来到上海旅游,各大景点转了一圈后她觉得“ 很亏”。比如,登上“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尽管可以一览上海繁华的面貌,但150元一张的门票让人觉得不划算。她到了城隍庙旅游区品尝小吃,一个小笼包竟然卖到15元,品尝一口竟发现“夹生”,感觉自己挨宰了。
10月2日,记者和朋友朱大勇结伴来到杭州西塘古镇景区游玩。朱大勇选择到景区内一条大船上的餐馆吃饭,看了看菜单价格表竟不敢点菜,挑了最便宜的两个素菜还花了70元钱,而且菜量少味道又差,“咱们仿佛上了‘贼船’。”他说。
来自郑州市的游客鲁春杰第二次来到安徽亳州市,令她诧异的是这里很多景点的门票都比去年涨了价钱。比如花戏楼、曹操地下运兵道由12元涨至30元,华祖庵、南京巷钱庄、陈抟庙由10元涨至20元。“这些景点只见到门票涨价却没见到服务项目的增加,逛完后觉得不值。”鲁春杰说。
期待:“物美价廉”的公共服务
“现在有很多景区商业化气息太浓,有些服务项目走‘贵族化’路线,逐渐远离普通消费者,期待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云南游客刘阳日前在安徽看到一些景区内兴建宾馆酒店、娱乐中心、休闲别墅的现象不少。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公园景点是公共产品,但不少经营者的赚钱动机过于强烈,为了增加收入,甚至对景区进行掠夺式开发,既对景区资源保护构成了威胁,也增加了游客的负担。
公园景点的主要功能是为群众提供精神文化享受,尽可能地保留原生状态,景区经营者只需要加强公共服务即可。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副教授宋国琴认为,我们不排斥公园景点的“经营”理念,无论是经营权转移给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只要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实施有效的监督,提供“物美价廉”的公共服务,人们自然维护公园景点的“经营”,并且乐于在这里“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