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济宁市十一次党代会确立了“以经济战略转型为主线”的发展思路,成为资源型城市主动转型的先行城市。三年来,在煤炭产量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全市经济总量增长 57%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 70% ,制造业增加值翻了一番,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倍多,万元GDP 能耗下降 15% ,COD 和 SO 2 排放量分别减少15.97% 、20.47% 。今年以来,济宁市又提出进一步创新转型路径,开辟跨越转型新路。为此,记者专访了中共济宁市委书记孙守刚。
图为孙守刚在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上致辞
记者:最近,济宁高新区在激烈的竞争角逐中高榜胜出,晋升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对资源型城市济宁来说,是转型发展的最好展现。转型给济宁带来哪些深刻变化?
孙守刚:经济格局出现“三个重大变化”:先进制造业超过煤电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煤电产业占比下调到35% 以下;高新技术产业超过工业增速,占工业比重达33% 以上;服务业超过GDP 增速,三次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最为深刻的变化是观念的转变。我们连续三年开展思想大解放活动,厘清了三个方面的认识,破除了制约转型发展的思想障碍。第一,转型不是否定资源优势,而是要打破“资源诅咒”。第二,转型不是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谋求产业的“涅槃新生”。第三,转型不是盲目舍近求远,而是持续发展的“远谋近施”。
记者:经济转型的核心问题是转变发展方式。济宁是如何在实践中实现转型路径创新的?
孙守刚:一是以新兴产业引领转型。以新能源为重点,设立了5亿元引导基金,实施了总投资336亿元的 181个项目,LED 、光伏、动力电池、物联网传感和传输元器件正加速形成聚集效应。
二是以服务业加速转型。我们围绕文化旅游、商贸物流、金融服务、房地产业四个重点,集中资源强力突破。近三年服务业投资占规模以上投资的比重都在40% 以上,投资增幅都保持在30% 以上。今年开工建设了总投资 222亿元的 53个重大文化旅游项目。
三是以工业振兴促进转型。大力实施“千户企业改造提升工程”和“工业规模效益双倍增工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年间增加了一倍,达到3934家。
四是以城市化推动转型。大跨度拉开城市框架,集中突破城市规模小、承载功能低、聚集能力弱的问题。以北湖生态新城为主中心,打造滨湖城市特色;以科技新城定位东部高新区,完善提升城市功能;以济北新区为牵动,带动城市北延扩容;以运河经济带建设为依托,拉动城市西跨运河发展,中心城区形成了“一城四区、竞相发展”的格局。
五是以生态建设保障转型。以“北湖生态新城”为核心,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为主体,以国省干道和河道为生态廊道,以各类生态湿地、森林公园为节点,加快构筑覆盖全市域的大生态体系。
记者:加快转型离不开发展环境建设,济宁连续多年抓优化发展环境,抓干部作风建设,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除此之外,济宁市还为跨越转型准备了哪些条件,请您介绍一下。
孙守刚:在连年持续加大发展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特别是把干部作风作为最重要的“ 软环境”来抓的同时,我们围绕突破影响转型的“瓶颈”和“短板”,加强了支撑体系建设。
在科技支撑方面,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三年内筹集 10亿元用于知识创新工程。紧贴主导产业推进研发机构、孵化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创建了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以此为载体吸引国际国内大学和科研院所在济宁设立“窗口”,共建产学研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
在人才支撑方面,创新完善了人才引进、评价、激励等政策,启动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 511 计划”、“百名博士引进工程”、“千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了“圣地学者”、“圣地英才”系列工程,三年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1400多人。
转方式调结构既是紧迫课题,又是长期任务,我们将不断解放思想,进一步开拓创新,努力走出济宁率先转型、全面转型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