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9月29日下午,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在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大会期间,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钻研儒家的千古美文,咀味圣贤的百代哲言,探寻国学的精微奥义,传播中华的文化经典,使儒学大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年度文化盛事。
当前,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精神危机、道德危机和价值危机,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转向孔子,转向儒学。孔子和儒学究竟能否承担起 “当今社会济世良药”的功能,成为出席儒学大会的专家们讨论的焦点。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发言说,儒家教育是成德之教,其目的是培养君子,成圣成贤,其方法是用礼乐六艺浸润身心、调节性情,其功能在于改善政治与风俗。他建议建设现代公民社会,可以合理利用儒家修养身心的文化资源来构建公民道德。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坚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功能:促进世界和平;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成为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促进中国和平统一;达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韩国成均馆大学东洋学部主任金圣基教授认为,儒家伦理可以在21世纪担当全球普遍伦理的功能,其超越之结构,以及自然观、宇宙观、人观等皆符合后现代普遍伦理价值系统。
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指出,中华文明的生态是多元通和模式,对多民族、多宗教、多信仰的文化极具包容性;儒学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干,其忠恕之道、中和之道等理论主张造就了中华文明的多元通和模式,这对缓和世界范围的愈演愈烈的文化冲突和宗教对抗大有裨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李夏徳则认为,在当今人类社会,“不同”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文化传统、国家体制以及未来规划之中,如果我们不积极寻求一个“和”的全球理念,人口的膨胀和资源的匮乏最终会衍变成冲突,乃至战争,而“和”正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尽管儒学的文化优势逐渐得到认可,但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在多元化的语境之下,要实现儒学的真正复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的成中英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当前儒学的发展面临着多元发展而不求整合、只求适应时代需要而不求建立自我德性的危机。他强调要重建儒学 “本、体、知、用、行”的五层次的哲学逻辑思维方式与整体融通的发展模式。北京大学哲学系的何怀宏教授将大陆近年来的儒学发展分成信仰的儒学、转化的儒学、诠释的儒学和普及的儒学等四种倾向,认为既需借重传统的儒家思想资源,也需对传统进行一番细致转化的工作,才能和现代社会接轨。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的黄玉顺教授指出,当代儒者面临重建伦理、重建规范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天的儒者,应当和西方人在正义问题上争夺话语权,提出中国的正义论。复旦大学白彤东教授提出,复兴儒学应当克服二十世纪新儒家坚持道德形而上学和全盘接受西方科学民主的缺陷,应回到儒家的哲学精神,根据新的情势演绎出一套适应当代情境、面对全球问题的儒学政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