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三天的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始终充满着浓浓的学术气氛。会议首日,记者便专访了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RichardTrappl(李夏德)先生。
初见李夏德先生,一口流利的汉语让记者深为赞叹。李夏德先生说,自己是一个与中国和中国文化结下深厚情缘的西方人。1985年,正在中国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李先生首次来到曲阜拜谒孔子,其后几乎每年都会来华参加儒学交流会议,有时甚至一年会来上10次之多。作为一个对孔子思想有着多年研究的学者,李夏德先生在本届大会上作了题为 《“和而不同”:在多元中寻求和谐》的学术报告。李夏德先生的观点是:21世纪,或许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转折点。在历史进程中,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传统的信息沟通模式和商品贸易模式受到强烈冲击,广泛的沟通与交往早已超越了国家,超越了民族。国际间的往来,已经司空见惯。人类文明,应当是基于对不同个体、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政体基础上的和平分享体验。但是,冲突和战争依然存在。原教旨主义、恐怖主义、霸权主义依然活跃。我们站在哲学和历史的角度,不禁要问,儒家思想或者其中的某些元素,是否对全球社会多元竞争体制下的生活方式带来一定的进步?毫无疑问,在当今人类社会, “不同”或多或少地体现在文化传统、国家体制以及未来规划之中。如果我们不积极寻求一个 “和”的全球理念,人口的膨胀和资源的匮乏,更不用提及水和粮食短缺问题,这些矛盾最终会演变成冲突,乃至战争。因此,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从 《论语》中,我们能找到儒家的很多思想,比如关于知识的价值,对他人的关怀,天人合一等,这些思想与现代社会及未来社会的需求是相适应的。
在问到对参加孔子文化节的感受时,李夏德先生告诉记者:很高兴能参加这样的儒学盛会,全世界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坐到一起共同讨论儒学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作为指引全人类进步的文明之火,孔子及孔子的思想早已超越了国界,成为指引全世界人类进步的一种信念,非常欣慰能为世界的和谐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