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古城曲阜,金黄色的地毯铺上通向大成殿的神道路。从8点55分开始,来自世界上2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名嘉宾沿着这条庄严而神圣的道路走向2010祭孔大典现场——大成殿前,公祭圣哲孔子。他们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孔子教育奖获奖代表、孔子文化奖获奖代表、孔子友谊奖获奖代表,孔子后裔代表,国际组织代表、国际友人、国外友好城市代表,尼山论坛代表,世界儒学大会代表,海外孔子学院代表,全国知名民营企业家代表,中国健康产业儒商高峰论坛代表,国内友好城市代表,世界银行专家,教育界、文化界、旅游界、企业界、新闻界知名人士等。
地域不同心灵相通
万仞宫墙前,祭孔大典揭幕仪式。记者看到,新漆过的宫墙大门显得古朴苍重,门两侧制作的电子显示屏又现代别致,二者形成较大反差,显示出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化、发展进步。记者注意到,今年公祭前的活动增加了许多,比如在圣时门前举行了孔庙的开庙仪式;在大成门前举行了启户仪式等等,可以看出组织者的精细周到和匠心独运。公祭会场上方,蓝色低纹衬托出的 “公祭孔子大典”,采用古铜色调,与中国几千年来的祭祀场景和惯例吻合、贴切。在场的台北淡江大学高柏园博士说,一走进公祭现场,就给人以肃然起敬之感。高柏园介绍说,在台湾,祭祀孔子的日子被定为教师节。自己在大学里教授中国文学,他对学生讲授最多的就是孔夫子的 “仁”。他说“仁”是芸芸众生不可或缺的生命基因,她带给人们生命力和最根本的感动。高柏园解释说只要深思,你就会觉得要 “仁”就得努力上进,创造财富 (精神的和物质的),奉献社会,达到 “仁者爱人”的境界,才能慢慢实现 “天下大同”。谈起今年曲阜祭孔大典以 “世界大同 协和万邦”为主题,高柏园说: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几千年前的孔子理想我们至今还在为之努力,可见 “世界大同”是人类的崇高目标,是普照寰宇的无私阳光。他说,孙中山先生毕生为之奋斗,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至今高悬 “天下大同”。
肤色不同思想相通
走向公祭现场的有一位美国人叫安靖如 (音译),他不仅用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告诉记者自己的中国名字,并亲手在名片后面用汉字书写上。他说,因为孔子的缘故自己喜欢上了中国、中国字和中国话。从17岁和中国结缘,30年里研究儒学有了成果。安靖如1984年在美国耶鲁大学继续深造学习中文,毕业后在某大学任哲学系教授、系主任,主讲 “生命礼学”。他认为孔子的“礼”对美国学生很有用。 “礼”不仅是礼貌、礼仪,含有包容、融合的意蕴。安靖如希望他的学生在未来能为美国人树立 “礼”的模范,让世界走向礼让、和谐的道路,让地球上少一些强权少一些贫困少一些战争。他说,尽管儒学是世界上少有的先进的智慧体系,但美国还有相当的人群没有走进这个领域,但可喜的是自己的学生对儒学的认识和兴趣比他本人还广泛。
语言不同音乐相通
崔英承,来自韩国成均馆大学哲学科的教授。走在神道路上,记者见他眯起眼睛,嘴里哼着乐曲。原来崔英承刚参加完尼山论坛。两天来他一直被尼山论坛开幕式上演奏、演唱的 《尼山圣诞曲》和 《孔子颂》所感动。他向记者讲述,作为首届尼山论坛的独创音乐, 《尼山圣诞曲》 (无言歌)气势庄重、风格别致,成为赞颂孔子诞生地尼山的第一首东方 “圣诞曲”; 《孔子颂》的歌词则选自 《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反复咏唱,高潮迭起,推动了音乐主题结构的展开。两部作品的音乐主题,均源自齐鲁大地古典、民间音乐的基因材料,音乐意境深远、宏伟壮丽,旋律亲切感人、回味悠长。
记者惊讶于这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谙熟和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崔英承告诉记者,他从小就跟家长学习汉语从未间断。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孔子思想、学说倍感兴趣。上完大学开始研究儒学,出版、发表专著、论文160多部 (篇)。近年来他开始对民间意义上的 “礼乐诗书”感兴趣,重点研究起 “乐”来,想在这方面有所成就。他告诉记者,世界上各民族间虽然有语言障碍,但音乐是相通的。孔子 “世界大同”的理想,需要 “乐”来架构桥梁,唱彻世界……
9时36分,公祭开始。这一刻人们以同样的心情、同样的虔诚、同样的礼仪,不分肤色种族,一同致礼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