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镇位于嘉祥县南部山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祠所在地,中国天青石之乡。行政区划面积96平方公里,辖51个行政村,总人口7.8万人。济宁机场坐落境内,北临日菏高速、327国道,省道嘉金线纵贯南北,洙赵新河、洙水河横贯镇境。
2009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4亿元,增长17.3%,财政总收入突破4000万元,增长60.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28万元,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5元,增长11%,连续5年被济宁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经济30强乡镇。
荣 誉
山东省首批命名的中心镇 济宁市经济30强乡镇 山东特色产业乡镇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腿泥”,这是对嘉祥县纸坊镇前几年道路环境的真实写照。该镇是世界三大天青石产地之一,境内各类石材蕴藏量达340亿立方米。几十年来,当地农民抱着“靠山吃山”的思想,发展起了山石开采、加工石子、烧制石灰等行业。据2008年统计,该镇仅各类石材加工点就有1522家,石材从业人员3.4万人。石材业是该镇农民的主要收入,也是镇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大量机械设备的上山以及大型石灰窑、石子机的开工建设,采石的速度越来越快,短短的十几年时间,绵亘数里、松柏遍布的群山被破坏得面目全非。碎石机的轰鸣声、石灰窑排放的烟雾、车辆掣起的尘土,使当地群众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牺牲健康为发展代价的经济,绝不是长久之计。”该镇新一届党委书记王德凯在围绕镇域经济发展召开的全镇党政干部会议上说。“以过分依赖资源和粗放的增长方式为主要特征的资源经济虽然给镇财政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但我们决不能以断绝子孙后代的饭碗为代价来满足经济指标的增长,这样的经济我们宁可不要!”新一届党委态度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农民的收入不降低,实现 ‘突变发展’,就必须按照县主体功能区的理论,坚决走好乡镇旅游这条路线,才是纸坊镇发展的最好出路。”踌躇满志的镇党委书记王德凯经过对纸坊镇深入细致地了解后,坚定了走好旅游兴镇的决心。
纸坊镇有着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资源和山石资源,其中享有“汉代活化石”之称的国家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氏祠、山东省重点旅游区、国家AA级风景区——青山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焦国故城遗址、“天下神数法云”之说的法云寺以及普兴寺、龙泉寺等人文历史资源在全国乡镇称得上首屈一指,而以纸坊镇为中心的嘉祥南部山区则是鲁西南绝无仅有的低山残丘群,有着巨大的山林资源开发价值。
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由资源依赖到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线路政府引导是重点。该镇按照“生态型特色文化旅游乡镇”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念山水经、唱文化戏、走特色路,实现旅游兴镇”的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全力做好“三区一域”特色旅游文章。即青山风景区、武氏祠风景区、空港经济区和洙赵新河水域。立足“山青”特色,突出“佛汉”文化,把青山寺、法云寺、武氏祠打造成“道教名山”、“佛家名寺”、“汉文化之都”等独具特色的旅游名片;借助济宁曲阜机场服务区,在机场连接线沿线重点发展商贸、物流服务区;借助洙赵新河长达10余里的水面及沿岸百米宽的河堤,积极发展以垂钓、餐饮、水上娱乐等为代表的渔家乐旅游项目,全力打造纸坊特色旅游品牌。二是大力实施南部山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一方面努力推进大绿化工程,以荒山绿化、道路绿化、村庄绿化为重点,在低岭、山坡地大力发展干鲜杂果为主的名、优、特经济林基地,打造以杏、桃为主的双万亩“果林大观”;积极开展省道、县乡道、旅游景点沿线绿色通道的补植、提升工作,打造道路绿色屏障;积极开展绿色村庄创建工作,营造山村林场,打造天然氧吧。另一方面,打好嘉祥南部山区环境整治攻坚战。下大气力,实施封山禁采,按照政策宣传到位,合法评估补偿到位,部门联合执法到位的原则,坚持封、育、造、管并举,今年完成对嘉金线两侧可视范围内12座山头的锯石机、石灰窑、灰粉厂的关停、拆除工作。目前,已经成功封控中山、紫云山、孟良山等山头,关停了3座灰粉厂。三是以开展全民创业为载体,实现农民的增长增收。建立完善创业平台。围绕服务景区、机场,规划建设景区度假村、机场服务区纸坊物流园、洙赵新河滨河生态园、山村特色农庄等创业园区,引导不同群体有业可创、有业可谋。分类引导创业群体。以各创业平台为载体,引导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个体老板承包整治荒山、河道及园区,发展农家乐、渔家乐及产业园区等规模经济;引导转业群众围绕景区建设发展服务业,满足转业后基本温饱问题;引导小老板在机场服务区发展物流运输、商业贸易等配套服务业,实现资本的初步积累。积极开展三产招商。立足纸坊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成立镇全民创业信息资源库,面向大型旅游业、服务业集团,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延伸第三产业上下游产业链,大力发展配套经济,鼓励创业主体与外商联合进入现代物流业、现代信息服务业、旅游业、文化娱乐业等领域,拓宽发展空间。
石材业的顺利转型,是走好旅游乡镇的关键一步,为此,该镇出台了一些优惠措施。成立石材业转型办公室和全民创业办公室。多次召开石材业业户转型座谈会,摸清从业人员的思想动态、想法、打算,根据他们的愿望提供项目信息、致富门路,分批组织石材从业人员外出参观,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制定优惠措施。对原从事石材加工的业户,经过产业转型,转为其他经济实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在50万元以上的项目,镇政府经核实后给予固定资产投资额1%的奖励。同时,镇转型办、创业办对转型人员新上的项目,从项目的申报、审批到项目落地进行帮办或代办,实行一条龙服务。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从事特色种养殖。该镇拿出专项资金,对从事制衣、手套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按照吸收从业人员数目进行奖励;对从事特色种养殖的,政府帮助协调贷款、调整土地,负责聘请专业技师传授技术、帮助联系市场。
为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名镇,该镇已申请把毗邻武氏祠的另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庙从满硐乡划归为纸坊镇管理,打造纸坊青山寺——武氏祠——曾庙精品路线一日游。同时,组织专家开展对嘉金线沿线破损山体进行人工造景开发工作,组织旅游造景组对适宜造景的固山等几座山体的锯石断面进行实地测量和拍照,按照纸坊镇旅游总体规划,结合嘉祥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以及山体现状,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山体进行了造景图案设计,因势造型,一山一法,使每一座山活起来,动起来。为了更好的方便游客,在交通干线上树立了青山、法云寺、武氏祠、曾庙的交通标示牌,嘉金线纸坊镇旅游精品路线已初步形成。
旅游是一项投资大、见效慢的事业,该镇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一方面加大对景区基础设施的开发工作力度,成立了武氏祠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和青山景区管委会,一方面采取“借船出海”的方式,通过网络招商、亲情招商、驻点招商等多种形式,与开发商进行广泛对接,合作或独资开发旅游项目。一是加大与辽宁辽阳客商的洽谈力度,争取在建设青山风景区生态度假村项目上早日达成协议;二是与济宁永安实业有限公司老总夏安全洽谈景区开发事宜,争取早日达成投资意向;三是通过统计局牵头与广东客商洽谈有关青山景区建设项目,实现青山景区旅游的新突破。
武氏祠景区开发建设项目本着“高点定位、突出特色、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原则,面向社会广泛征集武氏祠开发主题定位;精心编制了《武氏祠招商专案》;结合南部山区治理和大绿化工程,实施了引水上山工程,对规划区内的紫云山、武翟山进行了山体绿化,栽植了大量的果树,金太阳杏漫山遍野,使武翟山成为嘉祥南部的“花果山”;把村庄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计划对景区规划范围内的村庄实施整体搬迁。
青山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已逐步完善,对青山山体进行了绿化,植树8万余株,实施了引水上山工程;重修了三官庙,整修了普兴寺整体院落;设计了青山寺至法云寺的游步道及山顶标志性景点建筑,在法云寺大雄宝殿上修建了祈福九层石质宝塔、2座石亭,山顶规划设计了凌霄宝殿。
目前,投资3000万元的青山风景区小区建设已全面启动;2010至2020武氏祠风景区扩建规划已经立项批准,新建济宁曲阜机场至武氏祠景区60米宽的旅游专线已经动工,武氏祠周边村庄已经完成拆迁评估和社区规划,整村搬迁即将开始。投资800万元的云泉山庄和投资500万元的五岭山庄是集旅游、休闲、射猎、餐饮、食宿、洗浴于一体的综合游乐场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在谈到纸坊镇发展旅游的未来时,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黄连如态度坚毅地说:“封山育林、恢复生态、净化空气、绿化环境,这是发展旅游的软环境,必须以铁的手腕治理好。我们在现有文化的基础上,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努力打造鲁西南一流实力的旅游镇、独具魅力的文化镇、最佳人居的生态镇、和谐发展的小康镇!”
法云寺
青山寺
武氏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