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城市,只要有了河流的滋润,就会增加其灵动的光彩。河流也是珍贵的自然廊道,特别是在当前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保留和完善这些生态系统,更是弥足珍贵。围绕“做活滨水文章,打造秀美家园”,临沂市在打造“北方水城”的道路上踏出了一串坚实的足迹。
率先突破,建成滨河景区
打造“大水城”,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对于经济基础并不强的老区临沂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客服克服了重重困难后,作为临沂的母亲河,“大水城”建设的步伐首先从沂河迈出。
2003年9月20日,滨河防洪工程,即我们常说的滨河大道开工建设。工程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同时,新建沂河桃园和 河角沂橡胶坝、沙滩浴场、柳青河交通桥等工程,集防洪、交通和景观为一体。
滨河大道建好后,大大缓解了市区的交通压力,也让临沂人开始看到“大水城”逐渐显现的轮廓。
而滨河景区的建成,彻底改变了城区河段的面貌。滨河景区依托沂河、河城区段,北起汶泗路汤头桥和北外环,南至刘家道口水利枢纽,总面积近70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48.5平方公里,绿地面积18平方公里,堤坝道路160公里,形成集“水、岸、滩、堤、路、景”于一体,具有防洪、交通、景观、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等多功能的生态景区。
滨河景区把沂河城区段妆扮得流光溢彩。景区规划建设有小埠东、桃园、角沂、柳杭4座拦河橡胶坝和全国设计流量最大的平原水闸—刘家道口水利枢纽。刘家道口水利枢纽建成蓄水后,城区段回水长度80公里、平均水深3米、蓄水量达1.62亿立方米。景区规划建设有沂蒙广场、凤凰广场、书法广场等9大主题广场,有沂蒙路 河桥、解放路沂河桥等15座景观桥,有缤纷世界、奇石园、柿子园、石榴园等18个生态园区。全省最大的音乐喷泉—沂河音乐喷泉、迎宾门、书法广场和丹凤啼翠雕塑成为滨河景观中的亮点。
高标准的滨河景区的建成,使临沂城区面貌焕然一新,极大地改善了城区的气候环境条件,优化了城市生态环境,通过48.5平方公里的水体自净,可降低环境污染负荷10%—15%,提高地下水水位1.59米,调节温度1—2摄氏度,相对湿度10%—15%,每天可制造氧气2400吨,吸收二氧化碳3400吨、二氧化硫近300吨,成为了“城市氧吧”。
“10年前河边这里属于市区的‘偏远地带’,而现在却变成了黄金地带,真是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从以前的发黑发臭的河水、经常裸露的河床,到现在清澈浩瀚的水面和环境优美的景区,看着几年来沂河的变化,住在东苑小区的黄先生感慨万千。
城水联动,处处绿意荡漾
按照“以河为轴,两岸开发”的整体思路,临沂市对“水城”建设进行了新一轮科学规划,城区6河水系全部明确功能定位:沂河为城市蓝色中央公园, 河为城市红色动脉,涑河为城市活力景观轴,陷泥河为城市绿色静脉,柳清河为城市自然生态廊道,青龙河为城市历史文化景观轴……
2005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投资37亿元,把涑河打造成贯穿城市东西的一条繁华商业带和活力景观带。涑河治理工程包括两岸道路工程、截污管网工程、河道清淤及护岸工程、景观绿化亮化和3座拦水坝建设工程、引涑人青龙河工程、引涑人陷泥河工程、18座桥梁工程。目前,涑河治理工程已经全部完成,河两岸道路贯穿全长,与南北交通干线均实现立交。特别是“两引”工程实现了“河河相连”,有效解除了洪灾对城区的威胁,并为今后游客乘船游览提供了条件。
涑河开始治理后,很多住在涑河附近的市民才开始意识到,生活在与河很近的地方“很幸福”。在外求学工作多年的徐晓婷最近回家,用她的话说,涑河的变化让她“想尖叫”。她住的楼房在涑河南岸,离河边只有不到100米的距离,但是她却很少到河边去,因为那时候的河边的景象实在很荒凉,水也不清澈。
这次回来,涑河南北街已经贯通,走到涑河南街上,看到的景象让她恍然觉得自己是到了“江南秦淮河”:一座座古式建筑伫立在河边,造型独特的桥梁飞架在河两岸,景区里绿树红花奇石相映成趣,河水也变得清澈。“感觉与河流的距离瞬间拉近了,与河亲近的生活更惬意。”徐晓婷说道。
2006年,市委、市政府将青龙河治理工程纳人重点工程项目。青龙河穿越老城区,河道蜿蜒曲折,垃圾淤塞,环境脏乱。治理整顿后,青龙河将成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一条景观带,十里清水河”。
按照“生态性、景观性、自然性和多样性”的原则,临沂市近年又对柳青河、李公河、南涑河进行了高标准治理。
2009年,作为引 人涑重要配套工程的 河葛庄拦河坝开始蓄水使用,该工程也是市环城水网建设工程最主要的配套工程。作为临沂环城水网的水源工程,河葛庄拦河坝的建成标志着临沂市环城水网建设主体工程全部完工。
作为建设“大水城”的条件之一,临沂市全力打造环城水网,以流经市区的小涑河、柳青河、青龙河、陷泥河为基本框架,通过建设引人涑水利工程,把 河水通过小涑河引人市区,然后,把小涑河、柳青河、青龙河和陷泥河全部打通,从而建成环城水网。
河葛庄拦河坝工程建成后,将与下游的花园橡胶坝、角沂橡胶坝工程组成纵贯市区东西长31.4公里的水面,通过引 人涑工程调水,为涑河、青龙河、陷泥河、南涑河等几条穿越城区河道提供充足的水源,形成环城水网,改善临沂城区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与引人涑工程一体成为新的滨河景观,在汛期可将涑河水分人河,减轻临沂城的防洪压力。
生态恢复,污染一去不返
如果穿城而过的河流中流动的是污浊黑臭的水,恐怕没有人愿意去“亲水”,“大水城”将不过是徒有其名。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除了增长的GDP,还有让人揪心的频频出现的“污染”字眼。对于临沂这个革命老区来说,污染也一度让人汗颜。而河流,总是污染最大的受害者之一。“九五”末期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沂沭河流域重点控制断面水质达标率一度到了20%以下。
“十几年前沂河的水可不像现在这样,污染厉害的时候,走近河边真是要捏着鼻子,没什么人愿意去河边玩。”在河边住了十几年的黄先生说。
在“大水城”建设中,河流治理成为重要一环。治理过程中,临沂市每条河流都做好截污管道敷设工作,最大限度实现雨污分流,有效降低了河流污染,加上通过水系和绿化系统组合增效,水体自净显著提高,生态效益明显。
从2003年到现在,临沂市不断加强水污染防治,期间打赢了两场最重要的战役:2006年12月,临沂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通过原国家环保总局考核验收;在2009年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中,临沂市名列第一。
目前,全市已建成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5座,配套管网1110.7公里,日处理能力达到83.32万吨。临沂市在沂河、武河、河、沭河等重点河流,建设湿地21处,并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人工湿地—武河万亩湿地,进一步加强了生态修复,做到“治理一个流域、建设一个湿地、实现人水和谐”,强化河流自净能力。
为保护流域生态环境,临沂市先后建设了云蒙湖、沭河源头、跋山水库等3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设立13个自然保护区、16个森林公园、18个饮用水源地。针对这些区域,加强湿地建设,维护生态多样性,形成流域源头水源的生态屏障,让水质变得更加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