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与儒学研究有关的学术机构、会议与团体
介绍台湾近五年的儒学研究,首先须将研究环境略加描述。台湾有关儒学的教学与研究主要在大学里的中国文学系、历史系、哲学系里进行。八十年代,设有这些科系的大学有台湾、台湾师范、政治、淡江、辅仁、东吴、文化、中央、中兴、东海、成功、高雄师范等大学(中国文学系各校都有;哲学系仅台湾、政治、辅仁、文化、东海大学有;历史系的数目在两者之间)。八十年代以后,当局对高等教育及学术研究有较多的支持,于是有新大学的成立,其中包含文史哲系所的有中山、中正、华梵,及筹设中的东华、暨南等大学。旧有大学而增设文史哲系所的,有东吴、中央、清华、逢甲、彰化师大。至于新增硕士班或博士班的就更多,无法一一细数了。1989年中央研究院也设立了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翌年开始聘用研究人员。
八十年代后期,在当局支持下,学术会议的举办也蔚为风气,这几年来各校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如中山大学自1989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清代学术研讨会,陆续汇集了有关清代经学,以及思想家如陈确、唐甄、刘逢禄、戴震、章学诚、魏源等人的研究论文;高雄师范大学自1992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先秦学术研讨会,也累积了一些有关经学及先秦诸子的论文。东海大学是徐复观先生曾任教的学校,1992年6月有徐复观学术思想研讨会的召开。清华大学1991年5月底召开中国古代思想的气论及身体观研讨会;1992年9月召开东亚儒学与近代学术研讨会,都是环绕着主持人杨儒宾的研究而展开的。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1992年5月底召开朱子学会议,1994年5月召开孟子学会议,可看到研究人员的兴趣。又在1992年12月召开清代经学研讨会,1995年12月召开明代经学研讨会,对历代经学史做了逐步的研讨。辅仁大学在1993年六月召开王船山学术研讨会,以及两岸学术会议一中国哲学在中国历史的回顾与发展讨论会;1994年召开第二届两岸会议一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5月召开中国人的生死观学术研讨会。约略看出以两岸交流为重点。中国文化大学自1991年起,每两年召开一次东西哲学比较研讨会,其中也包含对儒家哲学的讨论,然而是以中西比较的角度从事的。台湾师范大学在1994年4月底召开第一届经学研讨会,可以预见将继续下去。
除了学校与研究机构外、还有几个团体值得介绍。(一)鹅湖月刊社。这是推动新儒学研究的主力。五十年代,牟宗三先生曾任教于台湾师大及东海大学,曾教导一批学生,他们主要从事传统儒学的研究,但也为台湾的新儒学研究打下基础。七十年代中期,唐君毅、牟宗三先生自港来台讲学,唐先生病逝后,牟先生仍往返港台之间讲学。其门人以创办鹅湖月刊的方式结合起来,如今许多已进入各校哲学系或研究机构。近几年更成立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出版《鹅湖学志》。自1990年12月起,每两年召开一次当代新儒学研讨会,其研究重点,一是当代新儒学各家的研究,二是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三是儒学与西方古典或当代哲学的比较研究。(二)孔孟学会。该学会是当局支持的,办有《孔孟学报》、《孔孟月刊》。该学会不曾办学术会议,活力似不及鹅湖月刊社,然而《孔孟月刊》由各大学中文系轮流主编,轮值的中文系,其教师与研究生有机会也有义务撰写文章,对鼓励写作有贡献;此外又定期举办中学生孔孟学说论文竞赛、中华文化复兴论文竞赛(分社会人士、中小学教师与大专院校学生三组)、中小学教师国学研究会等,对儒家思想的普及与向下扎根有很大的帮助。(三)汉学研究中心。这是附属于中央图书馆的联络与资讯机构。出版《汉学研究》、《汉学研究通讯》,支助海外汉学家来台做研究,并定期主办会议,其中和儒学有关的如1991年5月有中国人的价值观研讨会。(四)《联合报》系文化基金会。该基金会支助一些学术研究与活动,两岸学术交流亦是重点之一,例如在1993年5月,与台湾大学、政治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的哲学系所合办传统中国文化与未来文化发展学术研讨。
二、 近五年来学者的著作及其贡献
黄俊杰(1946-),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孟学思想史论•卷一》(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1年10月)。东亚思想史上,中、日、韩历代许多思想家深为孟子既内在又超越、既富现实感又有理想性的思想所吸引。本书的撰写为了阐明孟子思想的特质,厘清其所蕴涵的问题,并进而探讨东亚思想史上孟子学诠释之发展轨迹。预计分三卷,卷一解析孟子思想的特质;卷二预定探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学的流变;卷三预定分析德川日本思想史上孟子学的发展。第一卷分论述篇与集释篇。两者互相呼应。论述篇各章析论孟子思想的各个面向,集释篇出入中外诸家,取其精华,益以己见,勒成新诠。
曾春海(1948- ),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家的淑世哲学一治道与治术》(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9月)。讨论儒家思想和当前政治社会的问题(如正义观,民主政治、人伦人权、工作伦理等)。先介绍儒家思想中相关的思想,以及相应的现代政治社会的理论,然后指出儒家面对现代的可能局限,以及可能的贡献。
黄进兴(1950-),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优入圣域:权力、信仰与正当性》(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4年8月)。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十年的论文,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历史上孔庙祭祀制度的研究。在传统社会里,孔庙恰是文化力量与政治力量的交集。黄先生的贡献是不辞辛勤,爬梳整理了众多的史料,使得孔庙从先秦以后自家庙发展到国家祭典的历程,与汉代以降从祀制度的发展,都呈现出清楚的脉络。而这些具体的历史事实又反映了学术思潮的变化,以及政治力量和儒家思想的相互利用与冲突。道统与治统的关系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问题,也是当代儒学关切的重点,黄先生的研究可以说是根据一项重要的历史制度,从史料的研究出发,对这个问题提出重要的参与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