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市区文旅规划的编制,主要以《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的内容作为编制前提和依据;并借鉴了《济宁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济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0年)》的相关内容;《济宁市城市景观风貌设计》正在编制,有部分研究内容和本规划有重叠,要吸取规划中与本规划相关的内容,以借鉴和吸纳为主。
规划的指导思想是:以历史遗存的全面保护为前提,严格遵循相关保护性规划的控制性原则,确保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建立区域视角,将运河旅游放在更大的产业背景和空间尺度之下,从济宁市乃至大运河国家级游线的视角对运河文化旅游带开发进行把握;实施市场导向的产品提升与整合策略,将历史文化精粹融入现代休闲旅游方式中,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市场吸引力; 旅游开发与城市公共空间优化相结合,市民与游客共享滨水空间,形成城市开发的良好契机。
本次规划的规划期限分为两期:近期为2009-2015年;远期为2016-2030年。规划范围分为三个层次:研究区、规划区、核心区。研究区为济宁市市域,规划区为济宁市城区位于济宁市域中部,东依邹城市、西靠嘉祥县,南临微山县和鱼台县,北为汶上和梁上,是济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是济宁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含十三街办六镇域,规划区面积约747平方公里。核心区:中心城区范围以及京杭大运河以东、?府河以西、南跃进沟以南的城郊规划区范围。
2008年度核心区文化旅游产业仅前20强缴税额就达675万元,营业额约达15000万元。在多数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业绩普遍下滑的情况下,文化旅游产业企业的业绩却以200%的速度增长,充分表明了济宁市城区文化旅游产业已步入了平稳发展的快车道。
济宁城区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历史遗迹众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巨大。然而长期以来,文化旅游资源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挖掘。
现有旅游资源主要有:
寺庙教堂:东大寺、柳行东寺、戴庄天主教堂、黄家街教堂、牌坊街礼拜堂。
楼塔坝桥:太白楼、声远楼、崇觉寺铁塔、石桥、夏桥、太和桥、智照禅师塔。
碑坊石刻:慈孝廉完坊、李守信门坊。
林墓陵葬:萧王庄汉墓、回民小学汉墓。
文化遗址:琵琶山遗址、浣笔泉遗址、济州城墙、凤凰台。
革命纪念场所:烈士陵园
山水园林:荩园、北湖、南池公园、人民公园、百花公园、山阳古槐。
私家宅院:潘家宅院、吕家大院。
特色街巷:竹竿巷等。
河流水系: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古运河。
济宁古八景:行宫春树、峄岫晴云、白楼晚眺、墨华泉碧、南池荷净、西苇渔歌、凤台夕照、麟渡秋帆。
旅游接待设施现状包括:旅行社、星级饭店、文化娱乐、特色餐饮、特色购物店等。依据济宁旅游业2008年度报告,截至2008年底济宁市城区有:12家星级饭店,2009年新增2处5星级酒店,2处待评星级酒店;33家旅行社;文化娱乐设施12处;特色餐饮有江南春美食街等。
在全面分析规划区旅游游资源、文化产业、综合交通现状、河湖水系及绿化景观等诸要素后,本次文旅规划结合济宁市中区《文化产业规划》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运河之都,名人故里;鱼米之乡,生态宜居”,充分发挥市区(含市中区和任城区)综合制造业基地、公路和水路交通枢纽、目前的行政管理中心和“运河遗产旅游廊道”与“曲济嘉文化旅游廊道”空间交汇点等诸多优势,重点开发运河文化旅游带;核心资源围绕济宁城区、南旺镇、南阳镇。旅游形象定位:一级理念“运河之都”;二级理念“四千里华夏文脉,七百年中华河都”,使济宁城区成为鲁西南地区文化产业战略高地和辐射源、山东省重要的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重要节点、国内著名的“运河之都”。
具体规划原则
一、品牌带动原则。包装充实运河旅游品牌,使之成为带动济宁城区旅游发展的引擎。
二、强化特色原则。客观地认识济宁市城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性质和特点,挖掘有潜力的特色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重点开发,形成个性化的旅游产品。
三、市场导向原则。通过对现有客源市场发展规程的调查与趋势预期,不断推出符合市场需要的旅游产品和鲜明的文化旅游形象;策划创意具有很好市场卖点和较好经济效益的旅游项目。利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和推动力度。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组织参与,精简、高效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四、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发挥济宁市城区的城市建设成就、市场区位优势与资源环境优势,以永续利用为前提,在有效保护其文化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五、联动发展原则。建立济宁市城区与市域周边地区的旅游协作关系,促进济宁市旅游在运河旅游线中的最重要节点地位的形成,通过区域联动带动并促进济宁市城区的文化旅游发展。
六、弹性发展原则。规划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在项目开发、文化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上,用地布局要充分留有弹性,以增强规划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