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宁阳蟋蟀 |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每逢夏末秋初,各地的蟋蟀爱好者们便会络绎不绝地赶往山东宁阳,看虫收虫。每逢蟋蟀交易的高峰季节,宁阳当地一天的蟋蟀交易量在百万只以上。繁荣的背后,凸显的则是宁阳蟋蟀资源保护的尴尬困境,一场宁阳蟋蟀资源的保卫战就此打响。但是仅仅依靠一个县级政府和一批民间力量的保护,宁阳蟋蟀资源的保护又能坚持多久?
“极品”渐稀 捕虫要去200里外
当记者见到老吴(化名)时,他正睡眼惺忪的打着哈欠。
在之前一天的晚上,老吴和女婿包车从宁阳的泗店镇跑到了堽城镇,捉了一晚上的蟋蟀。而这,在当地的捕虫者看来已经是一种“正常情况”,从进入8月开始,基本上每个捕虫者都会骑着摩托或者开着车去邻近的乡镇转悠,有人甚至包车跑到了200里地以外,去捉蟋蟀。
相比之下,老吴似乎更加怀念上世纪90年代的捕虫生活。“那时候根本不用出镇,在家门口,田间地头就能捉到,一晚上捉个二三十只不成问题。”虽然当时蟋蟀的价格不如现在高,但是起码要比现在“轻松”许多。
“那时候极品多,精品多。”一个在当地流传比较广泛的说法是:在1980年代,在借宿的农户院里撒泡尿,都会蹦出一只“极品”蟋蟀来。
“外虫”入侵 宁阳蟋蟀“水降船低”
在薛思义的记忆里,在宁阳蟋蟀最辉煌的时期,自己一年可以收入二三十万元,而最近这几年,他的收入却急剧下降,“今年到现在,也就收了不到100只,而且精品基本上不多。”
另一个让人担忧的事实是,从2007年开始,有外地蟋蟀逐渐入侵宁阳当地的蟋蟀。这在一些资深玩家看来,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对此,宁阳蟋蟀研究院的副院长刘德强则有自己的看法,“其实蟋蟀资源保护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现在很多宁阳人都会去外地捉蟋蟀,然后拿回来卖掉。只要蟋蟀的品质好,就不怕卖不上高价。”如今的宁阳,在刘德强看来,已经不单单是一个蟋蟀的捕捉地了,更是一个全国性的“蟋蟀交易平台”。
法律存空白 执法遇尴尬
“1999年的时候,我们意识到了蟋蟀资源的保护问题,如果放任村民滥捕下去,最后吃亏的只能是宁阳蟋蟀和宁阳人自己。”作为一个资深的蟋蟀玩家,刘德强曾目睹过宁津、乐陵等地的辉煌和没落。他明白,宁阳蟋蟀的名声越响,那么它吸引来的人就越多,而卖出去的蟋蟀也会更多。
于是从2000年开始,在宁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刘德强开始起草保护蟋蟀的相关法案,最终,《宁阳蟋蟀保护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完成,宁阳有关部门将其当做红头文件下发,并且召集农、林、公安、工商以及文化五个部门成立执法机构联合执法。
然而这个地方性保护法规的《规定》在执法时遭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自古以来斗蟋蟀就是民间行为,而且蟋蟀又不大,你怎么查处?”虫贩老张回忆说,宁阳县当年确实出台了这样的法规,但是却对规范当时的交易市场并没有太大的帮助。
刘德强也承认,这个《规定》最终的结果是“不了了之”,“主要是缺乏国家的立法支持。”刘德强在谈到《规定》遭遇尴尬时这样解释。
刘德强认为,从农业的观点来讲,蟋蟀实际上是一种害虫,因此国家一直没有出台相关法律加以保护,而斗蟋蟀这种民间的行为,更多时会被人联想到“赌博”等不法行为,因此很难让国家为之立法,“如果国家能够立法,那么我们的《规定》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实施下去,这对于宁阳蟋蟀资源的保护,是很大的帮助。”
在《规定》遭遇尴尬之后,宁阳县政府的相关部门开始尝试着用宣传的手段来唤起老百姓对蟋蟀资源的保护。一位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说。
养殖场成立后 捕虫者变身“饲养员”
在2004年前后,宁阳当地一度出现了一些蟋蟀养殖场,在宁阳蟋蟀协会的乔庆民看来,这些养殖场的出现,是民间对蟋蟀资源保护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当地大大小小的蟋蟀养殖场有近十多家,但是一两年后,这些养殖场纷纷关门大吉。“这个很正常,圈养出来的蟋蟀,斗性比较差,品质也不好。说到底,人家投钱开办养殖场,就是为了赚钱,既然养不出好蟋蟀,自然就会关门。”
蟋蟀品质的不断下降,也让一些捕虫者开始尝试开发新的赚钱方式。
从15岁开始,乔庆民就加入到了“捕虫大军”的行业中,如今47岁的他,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蟋蟀大户。
“三个月,赚个五六万不成问题。”与其他贩卖蟋蟀者不同,乔庆民还精通蟋蟀的喂养。如今,乔庆民已经带出了十多个徒弟,而这些徒弟也纷纷开始招收学员。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宁阳都会有上百名“蟋蟀养殖员”前往南方各地,负责为雇主喂养蟋蟀。“养蟋蟀现在比捉蟋蟀更赚钱。”乔庆民算了一笔账,在当地,普通的捕虫者,每个月通过捕虫获得的收益只有两千多元,而做养殖员的收入与捕虫者差不多,但是却比较清闲:“用不着每天黑白颠倒的去捉虫,还能免费去南方旅游。”县政府对此也非常支持,并且不断的鼓励当地捕虫者转行。“这个方法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滥捕蟋蟀的问题。”
宁津、乐陵的 “涸泽之祸”
“再不保护的话,宁阳蟋蟀早晚要跟宁津、乐陵蟋蟀一样没落。”玩蟋蟀已经三十多年的龙老大,一提到宁津和乐陵,他就会变得非常激动。
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还是孩子的龙老大就跟着父亲前往宁津、乐陵等地收购蟋蟀。“在1985年之前,全国的名虫主要出在宁津、乐陵和河北沧州。”但是由于滥捕严重,这几个地区的蟋蟀资源逐渐枯竭。
龙老大曾亲眼看到过宁津、乐陵等地捕捉蟋蟀的盛况——晚上,地里到处是闪亮的手电,而到了白天,十多个壮年男子一起在收割过的地里跳动,受到惊吓的蟋蟀纷纷出逃,而周围的女人们一拥而上,“不管你品质优劣与否,也不管你是雄的还是雌的,统统捉起来。”
回到家后,这些蟋蟀被分门别类的弄好,品相好个头大的被拿出去卖,而品相差的和雌虫则被用来喂鸡。这样一来,导致宁津、乐陵等地的蟋蟀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基本上这几年在国内的蟋蟀大赛上,宁津和乐陵的虫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