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座兵源大市——大批青年穿上戎装,走进军营,目前每百名部队官兵中,就有一人来自济宁。
这自然是一座优抚大市——全市优抚对象总数达到22.5万人,占全省总数的十分之一,占全国总数的百分之一。
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双拥传统和“五连冠”光荣历史的城市。风雨如磐难抹英雄本色,岁月如歌尽唱鱼水深情。
这是一座有着光辉前景的城市。一个月前,省双拥领导小组派出的检查组在我市进行检查后,称济宁是“一片拥军热土”,为这里的“创城”工作总结了五个特点:工作起点高、创城决心大、军地感情深、工作基础实、创新意识强。
全国双拥模范城,是孔孟之乡、文化名城、运河之都济宁的另一张金灿灿的名片。近年来,全市军民以争创“六连冠”为目标,以共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推动军地融合发展,继续诠释着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双拥真情。
政策一以贯之
在济宁,无论军地领导如何变动,双拥的旗帜始终不丢,创城的目标始终不变。
在我市夺取全国双拥模范城 “五连冠”之后,市委、市政府和济宁军分区在召开全市双拥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时,就向全市军民发出了夺取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的动员令,市县两级郑重签订了 《济宁市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目标管理责任书》。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全市各级坚持不懈地抓好国防双拥宣传教育工作,把《国防法》、《兵役法》和《军人抚恤优待条例》作为基本教材,列入各级各单位全民教育规划之中。
全国地级市中,济宁经济总量已升至第18位,这为我市建立拥军经费投入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实际上,这种机制已在市、县、乡三级广泛建立起来,凡是部队建设需要的,都千方百计予以支持,全市每年投入经费都在500万元以上,为部队购买训练器材、通信设备、办公用品等,改善官兵训练、生活条件。为加强各类教育载体建设,自“五连冠”后,全市先后投资3亿多元,建设烈士陵园、革命英雄纪念馆、双拥园、双拥街、国防教育基地和人防工程,形成了体现革命老区、优秀旅游城市鲜明特点的“红色旅游”区域。结合新一轮城市建设,在城市中心区交通要道增设国防、双拥宣传电子屏,打造国防双拥宣传新的亮点。建军节前夕,市双拥领导小组隆重表彰 “十佳拥军社区”、“十佳拥军企业”、“十佳拥政爱民分队”、“十佳军转干部”、“十佳退役士兵”、“十佳好军嫂、兵妈妈”等“六十佳”双拥典型,充分展示了我市双拥宣传教育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
目前,全市已建立城乡社区双拥工作站154个,拥军志愿者队伍142个、4200余人,双拥医疗服务中心123个,两用人才培训基地12个。全市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成立拥军协会、拥军车队、双拥文化艺术团等拥军团体110多个,为部队培养两用人才2400余名,双拥艺术团每年到军营巡回演出300多场次。
无论是到济宁视察工作的各级领导同志,还是来投资兴业的客商,都深有感触地说,济宁这片热土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浓厚的双拥氛围。
支前真心实意
保障部队需求,促进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是双拥工作的根本宗旨。部队搞训练,地方练支前,部队有困难,地方解忧患,已成为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的自觉行动。市委定期召开市委常委议军会,认真听取驻军部队的意见、建议和要求,从部队现代化建设出发,尽最大努力帮助解决制约部队发展的难点和问题。为广泛征求部队意见,市委常委还明确分工,分头走访驻军部队,现场办公。市委常委每一次议军会,都形成纪要,责成专人抓落实,部队提出的请求句句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济宁消防支队奉上级命令派出50名精干力量火速赴川执行抢险任务,临行前,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动员,亲自部署,亲自送行,紧急拨款为消防支队配足配齐了抢险器材及各类用品;消防支队在川期间,市领导多次率团前去看望慰问,极大地鼓舞了部队士气,圆满完成了抢险救灾任务,受到公安部的表彰。山东陆军预备役炮兵师、济宁军分区所属部队多次进行冬季野营拉练,赴潍北靶场进行实弹射击和战术演习,每次赴外演习,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及时制定方案,筹措资金物品,并赶赴训练现场慰问,使参训官兵深受感动和鼓舞,士气高涨。
兖州军供站担负着东西、南北过往部队和鲁西、鲁南20多个县市区兵员集结及新老兵运输的军用饮食供应工作,过军保障任务十分繁重。为提高兖州军供站快速反应和保障能力,我市三年来先后增加投资300多万元用于改造兖州、济宁两处军供站,军供快速反应能力大大提高,三年来为30多万名过往官兵提供了优质快捷的保障服务,先后荣获 “全国军交运输正规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军供保障先进单位”、“山东省军供站正规化建设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济宁市军休一所和曲阜市、兖州市军休所先后进行改造,我市两级共减免各项配套费660余万元。济宁市军休一所获得全国先进军休所荣誉。
功臣最受优待
“优抚对象是国家的功臣”,在济宁的任何地方都不是一句空话。近年来,我市一直坚持特事特办,把为优抚对象解难题、办实事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方面来对待。
为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在全市全面建立起保险、补助、优待“三结合”,社会医疗保险、政府医疗补助、医疗机构优惠减免、大病医疗救助“四个层次保障”,优抚医疗“一站式”即时结算报销的新型优抚医疗保障体系,资助4289名重点优抚对象加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30477名优抚对象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优抚对象发放门诊医疗补助和住院费补助1728.1万元。
为解决优抚对象住房难,我市各地启动了“功臣安居行动”,三年来,全市为144户城镇优抚对象发放了廉租房补贴,60余户优抚对象优先购买了经济适用房,为717户农村重点优抚对象新建修缮住房2024间,安排242名孤老优抚对象入住光荣院或光荣间。今年,有262户农村重点优抚对象被纳入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工程。全市还先后为870名残疾退役军人配发了轮椅,为30多名退役军人做了白内障复明手术。为提高优抚工作运行效率和保障服务水平,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了优抚政务公开制度和优抚对象精神抚慰制度,经验在全省推广。
三年多来,全市共接收军转干部629名,全部安置在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基本达到了本人、部队和接收单位三满意;接收安置军休干部39人、军队无军籍退休退职职工11人,全部按政策落实了两项待遇。理顺了军休干部医疗保险和医疗保健体制,在全省率先解决了团级以上技术级军休干部医疗保健待遇问题;接收安置城乡退役士兵1.5万名,接收安置伤病残军人20人,安置率达到100%。市各级财政共拨发退役士兵自谋职业金8500余万元、职业技能培训费610余万元、待分配期间生活费1200余万元。
真情播撒故乡
“热爱济宁、建设济宁、保卫济宁”,驻军部队把济宁作为第二故乡,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中打头阵,在精神文明创建中当标兵。在支援四川抗震救灾斗争中,济宁市消防支队深入一线救援,立下显赫战功;济宁武警支队及时成立应急分队,随时听从党的召唤,在救灾物资装载运输中功不可没;济宁军分区、山东陆军预备役炮兵师和驻济空军等部队,也都心系灾区,慷慨捐赠,共向四川灾区捐款176万多元,并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大量人力、物力支持。
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中,驻军部队主动请战,成建制上阵,近3年来,共出动兵力近4万人次,投入义务劳动日5万多个,动用各类车辆5000台次,参加抢险救灾230多次,挖掘土石方150万立方米,植树50余万棵,装运清理垃圾4万吨,有力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在平安济宁创建中,军警民联防联治,为我市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做出了突出贡献。出动兵力9000余人次,车辆1500余台次,执行城市巡逻任务,圆满完成了第十一届全运会、孔子文化节、文博会和省、市“两会”期间的安全保卫任务。重视抓好鲁苏边界微山湖地区的社会稳定工作,充分发挥军警民联防联治的作用,确保了微山湖地区的和谐稳定。中央维稳办推广了我市的经验做法。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驻军部队发挥优势,与驻地乡村结成共建对子,签定共建协议,广泛开展了教育、科技、助学、法律、文化、卫生等“六进村”活动,军民鱼水深情在共建新农村活动中得到升华。
一浪高过一浪的双拥热潮,推动着济宁双拥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愈来愈浓的鱼水深情,续写着济宁双拥工作新的篇章。在孔孟之乡这片热土上,全市军民正以更高的热情、更高的标准、更高的姿态,铸造着双拥工作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