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月1日上午,中国孔子基金会在三箭孔子文化大厦办公大楼一楼的孔子文化会馆内迎来了一批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他们是由欧洲27个国家35名外交官组成的欧洲外交官代表团。今天是专访中国孔子基金会并参加特意为他们安排的“欧洲外交官研讨班儒家文化专题讲座”的。
拜见孔子“迟到了”
8:40分,昨夜的豪雨已变成夏日早晨霏霏细雨,给闷热的泉城带来了些许凉意。满载欧洲外交官的四辆中巴车如约而至,比原定时间提前了10分钟。迎候的工作人员赶紧撑伞欲把他们接进馆内,然而,很多人早已跳下车,不顾淋雨路湿疾步跑了进去。见此情景,迎候的领导立刻给带队的省外办的同志讲,想必大家时间观念一定很强,可并没有迟到。让大家别着急,别淋湿了衣服,注意安全。外办的同志笑着说:“他们不是急,而是激动。知道今天要来拜访孔子的‘家’,不少人很是兴奋,一早起床,吃过早饭,相互提醒带上相机和记录本,又早早的登上了汽车,催着早走。”当外办的同志大声提醒大家没有迟到时,人群中不知是哪一位外交官发话了:“其实,我已经‘迟到了’。孔子享誉世界,在我的国家最为响亮的中国人的名字就是孔子,他的很多思想令人敬佩。我早就想拜见这位大名鼎鼎的圣人,只是难有这样的机会,今天相对于我心中的愿望应该说是来迟了。”
大家“不听招呼了”
古乐悠悠,茶墨飘香。漫步于会馆内,可以看到从装潢点缀到陈设布局,从墙上挂的到地上放的,从架上置的到桌上用的,无一不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浓的中国元素。琳琅满目的精美文化产品,高雅的环境氛围,像一个大磁场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古色古香的明清家具,各种材质的孔子像,各种版本的《论语》书,文房四宝,艺术字画、龙山黑陶、景德镇陶瓷、宜兴紫砂、泰山玉石、曲阜三宝、传统服饰等等无不植入文化符号,打上孔子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烙印。令大家目不暇接,爱不释手,流连忘返。最具人气的是孔子像前,拍照的闪光灯闪个不停,多名外交官久久肃立,仰视圣像,神态虔诚,有的口中念念有词,似是在给这位圣哲进行心灵的对话交流。在以原木树墩制成的茶台前,也聚拢了不少人观看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茶艺师的精彩茶艺表演,赏茶品茗交流叙谈。讲座的时间已到,但离开前往会议厅的人却寥寥无几,原来是安排在讲座中间休息时参观的项目,因吸引力太强粘住了大家。组织者叹曰:“这里面太美了,‘影响’大家‘不听招呼了’。”有外交官自我解嘲说,我的五官在这里感受特别强烈,他们争来争去的直打架,我不照顾哪个感官都有失公平,只好多占用点时间了。
从未有过的“外交礼遇”
平时坐习惯了宽大沙发的欧洲外交官们,在讲座会场里享受到一个从未有过的“待遇”,坐马扎听课。开始看到摆放的一排排马扎时,他们打量了一下,有些犹豫。他们对马扎本来就见的少,带靠背的马扎就更难得一见,可能琢磨着就几根小木橙子用线绳一穿能坐得住人吗?当工作人员示意他们坐下,这才小心翼翼,试探着来坐,坐好后左瞧右看,感觉特别新鲜,经验证安全又舒适时,都会心的笑了。看到马扎上镶嵌着“老夫子”的铜制标牌,有人好奇的问:“孔子那个时候就坐这样的马扎吗?”当时就把工作人员问愣了,工作人员顿了顿说:“是的。但他平常不坐,那时生产力低下,经济不发达,坐马扎属于豪华奢侈品了,相当于现在坐劳斯莱斯和奔驰车,是用于接待贵宾的。”他们听后开心的说:“我们享受的是孔子接待贵宾的待遇,是很高的礼遇了。”这种回答虽然有点戏说,但坐马扎的这种文化体验给外交官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答案在这里“找到了”
专家讲座前,先给大家播放了一部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去年专门制作的用英汉两种语言文字解说的《永远的孔子》DVD光盘。该光盘用时30分钟,以全球视野和历史与现实连通跨越的表现手法,廊括了孔子的历史背景、生平事迹、传承影响、重要思想观点、走进新时代等,为大家进一步了解孔子开启了一扇大门。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颜炳罡教授以“孔子文化对世界的影响”为主题,作了专题演讲。外交官们个个专心致志,听的仔细,记的认真。服务人员上前给他们送水都被拒绝,生怕影响听讲遗漏些什么。颜教授从孔子对中国的影响讲起,逐渐扩展到朝鲜半岛、东南亚、欧洲和世界各国,讲的人津津乐道,听的人滋滋有味,特别是讲到孔子对欧洲的影响时,更是触及到了大家的兴奋点,大家屏住呼吸,全神贯注。颜教授肯定了16、17世纪远涉重洋来东方传教的耶稣会士对介绍孔子文化到欧洲和西方所发挥的作用。意大利利玛窦、法国金尼阁,耶稣会士郭纳爵、殷士铎、柏应理等人翻译了大量的儒家经典传到西方,架起了西方人了解儒家文化和中华文化的桥梁。他历数欧洲早期的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沃尔弗,法国思想家霍尔巴赫、大文豪伏尔泰与重农派领袖魁柰等对孔子思想的推崇及至高赞誉,道出了中欧文化相互交流与学习借鉴的渊源。最后,他联系外交工作,借助儒家思想阐述自己的观点,概述并提出四点想法与各位外交官请教探讨。第一,和谐是孔子的追求,是儒家的目标,也是孔子立言的宗旨。第二,如何实现和谐呢?孔子提出了“和而不同”的主张。第三,孔子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不以武力服人。第四,世界上国家有大有小,有强有弱,相处应大国事奉小国以仁,小国事奉大国以智。
休息一刻钟后,接下来的是专家与外交官的互动时间,由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社科院儒学所所长涂可国担纲回答外交官们的提问。现场气氛极其热烈,有的提出,今日的朝鲜半岛文化与中国文化存在何种联系?看来这位外交官很关注亚洲局势。有的提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孔子文化发挥何种作用?有的提出,中国作为大国对世界担当何种角色?提倡什么样的文化观?大家争先恐后地发问,图所长一一作答,由于提问的太多,颜教授也来救场,但还是满足不了大家众多的疑问,致使问答时间比原计划一延再延。问答结束后,外交官们惊喜的表示:“以前我们对中国了解的太少了,总感觉很神秘,有各种想象和猜测,有的人甚至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印象里,有的人则把中国描述的强大而恐惧,有关中国的报道少且不全面,难免令人心存疑虑。这次对中国的访问特别是拜访孔子的‘家’,学习感受孔子文化,汲取孔子的外交思想,我们理解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我们看到了客观、真实、鲜活的中国和中国文化。答案在圣人的思想里,在圣人故乡的人民和生活中找到了。”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来学习孔子文化,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现行外交政策的影响,通过学习和进一步理解,有助于中欧日后建立更好的外交关系。”来自塞浦路斯的外交官瓦基?齐西莫斯说。
让孔子去欧洲“周游列国”
为让外交官们对中国孔子基金会和山东省的情况有个总体的了解,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大千、山东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刘渊分别在讲座开始前和结束前向大家做了说明。王大千介绍了中国孔子基金会的宗旨以及开展学术研究、文化传播普及和对外交流情况,他说,“孔子文化世界行”活动是对外交流的品牌项目,自去年正式在奥地利启动以来,先后在法国、美国成功举办,非洲作为活动的第四站,筹办工作正进行中。这项活动为举办地国家能够了解、认识、感受孔子文化和中华文化,增进彼此了解,加深友谊,促进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广泛赞誉。刘渊全面介绍了省情,地理、区位、经济、政治、文化等等清晰详尽。山东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速度令外交官们惊讶和敬佩不已,山东的优势、潜力、后劲和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宏伟目标,让外交官们感觉到了中国正在崛起与复兴的光明大道上阔步向前。
这次活动时间原定于11:30分之前结束离开,然而,一直持续到12:15分,可谓来得早,走的迟。大家想更多一些接触,更多一些感受,更多一些收获。在这个团队中,有几位美女外交官格外抢眼,不仅长得漂亮,而且非常活跃。维塞拉是一位保加利亚外交官,她盯住了在馆内写字的中国书法家刘光先生,讨要一幅孔子名言墨宝,刘先生拿出了他“倒书”绝活,挥毫泼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几个大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维塞拉让书上她的名字,如获至宝。她高兴的说:“今天太不寻常了,收获太大了,我很喜爱这里,很喜欢孔子文化,真诚的邀请中国孔子基金会去我们国家举办‘孔子文化世界行’活动,邀请山东人民到欧洲作客。”亲自抄写了她的联系方式留下。很多外交官也都表达了同样的愿望。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该到外面合影留念的时候了,此时天公作美,小雨适时而止。大家聚到楼梯上的孔子像前,心花怒放,笑逐颜开,伴着相机快门的“咔、咔…”声,美妙难忘的瞬间凝固成了永恒的画面。
“道不远人”、“仁者爱人”。外交官们品读圣哲这些话语,尤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