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地位与作用
道德教育,即德育.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教 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
子曰: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的德治论主要是为统治者建构的,包括统治者自身的修养和对民德,民风的影响两个方面.
子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1.孔子提倡执政者修身治国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2.孔子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
孔子论德育内容
孔子所提倡的德育内容,可以用”仁”字来概括.
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括了人应具备的所有的美德:
忠,孝,诚,信,智,勇,温,良,恭,俭,让,廉,和,宽,敏,惠,中庸,忠恕.
子曰: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孝悌:
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
2.忠:是处理君臣关系的道德准则. ?
孔子把治家之情,之理迁移到治国,平天下的宏图伟业之中,后世儒者在此基础上阐释发挥,形成了”移孝作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取士传统.
子曰: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
根据《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把父子关系与君臣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其道德政治化的特点.秦汉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利用孔子的思想观点大作文章,并制造出了”三纲五常”等道德条目,使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和夫妇关系的等级性进一步片面化和绝对化了,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愚忠”,”愚孝”思想的由来.
孔子强调君臣和父子关系,双方都有互守的道德信条:
贤君和忠臣相守,慈父和孝子相约
子曰:
“邦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孔子所提倡的君贤臣忠的命题被后世的儒者所继承,战国时期思孟学派的杰出代表孟轲则提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轲以”君使臣以礼”做为”臣事君以忠”的前提,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者把孝悌之道视为人伦道德的基础,把父子关系视为人伦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孔子认为从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可以推断他对他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态度,只有对父母尽孝,才能为国家尽忠,”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取士原则是这一观点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孔子把君臣关系喻为父子关系,建立了由个人至家庭至社会这样一个由亲到疏,由近及远的人际关系网络,这种以血缘家庭关系为基础的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它的最大特点:
一是儒家伦理始于家庭,但又不囿于家庭,而是由家到国,家国相连,血脉相通;
二是儒家伦理注重家庭,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友爱相亲.如果我们把上述这些特点赋予符合时代精神的新内容,新意义,对于树立国家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对于改善人际关系,实现人的精神的现代化将有不容低估的重要作用.
3.爱人:是”仁”的核心.
在《论语》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孔子要求为政者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即多从人民的利益着想,做到”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认为,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治理国家,必须做到”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等等,由此可见,孔子的爱人思想是与其惠民,重民,养民的思想相联系的.
4.复礼,是仁的表现.
孔子要求学生必须养成”克己复礼”的品质.孔子所谓的”礼”,主要是指遵守等级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规范.这种规范,大而言之,包括国家内部上下尊卑的社会制度;小而言之,则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礼仪常识.孔子提倡用”仁”的内容来充实”礼”的形式,从而实现仁与礼的有效结合,达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子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为了养成学生遵礼,守礼的品德,孔子特别重视礼教.?
孔子论道德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孔子在长期从事道德教育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一整套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修养的方法.?
1.立志有恒:孔子在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即在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同样强调立志的重要,他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立志问题的教育家.他鼓励学生立志,言志,在孔子的激励下,孔门之中多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
冉求:有志使民富足
颜渊希望建立这样的理想社会:弘扬正气,劳者得息,即”愿无伐善,无施劳”;
曾参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2.安贫乐道:孔子鼓励学生在进行自我修养的过程中,要”志于道”,”志于仁”,有坚定理想和信念.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要求学生必须有安贫乐道的精神.
子曰: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君子学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孔子在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方面,特别注意从改变情绪和陶冶精神入手,这使得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突出特色,成为东方传统道德的灵魂.
“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是从孔子开始到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无数志士仁人所追求的终极理想目标.孔子把追求这种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看成是最高尚的品德.
子曰:
“朝闻道,夕死可矣”,”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推己及人,即忠恕之道也是孔子所提倡的修养仁德的原则方法.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孔子教育学生不是以个人独善其身为准则,为目的,而是希望学生明确个人在家庭,集体,国家,以及自然界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借以促进人伦社会关系和天人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尤其是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孔子所提倡的”仁”学的本身就是关于如何协调人际关系的学问.如何做人,如何做好人,是孔子”仁”学的本质内含,而做人,尤其是做好人,成君子,其主要标志就是善于协调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善于同不同性格,气质,理想抱负的人相处.对此,孔子提出了能够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
4.克己内省:要求学生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和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克欲制情,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错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达到”安仁”,”执礼”的目的.?
如何进行克己内省
一是主动防范,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消灭在未生和萌芽状态之中.
正如曾参所阐发的那样: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二是当个人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应该”反求诸己”.
子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改过迁善:将正确的道德信念付诸实践.
子曰:
“仁者能好仁,能恶仁”,”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
关于改过,孔子认为人非圣贤,人人都可能犯错误,犯了错误不怕,只要改正就好.子曰:
“过而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关于迁善,孔子告诫学生要择善而从.孔子认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既要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同时还要多学习他人的优点和长处,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应该引以为戒.子曰: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子路
在孔子的悉心教诲下,以莽撞 “好勇”,”兼人”闻名的子路却能做”闻过则喜”,具备大禹那种”闻善言则拜”的虚怀若谷的胸襟
24孝-子路 负米养亲图
颜渊
居孔门德行之首的颜渊能够
“不迁怒,不贰过”,即出了问题不迁怒他人,而能反躬自省,从而做到不重犯同一个错误.
颜渊行教图
6.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子曰: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要求学生
“言必信,行必果”,要”慎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要求居于高位的统治者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孔子特别注重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培养与塑造,他告诫学生要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兼济天下”的胸怀.正是这种教育,使曾参在临终之前还殷殷嘱托门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孔子告诫学生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当义与利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应该道义为上;
孔子鼓励学生要有气节,做”杀身成仁”的道德君子,而不做”见利忘义”的梁上小人;
鼓励学生要有见义勇为的思想;勉力行道的精神;”不同流合污”的气节;勇挑重担,”临危授命”的气概,形成大仁,大智,大勇的高尚的品德.
在孔子思想的感召影响下,”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先生把他们称为”中国的脊梁”.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