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乡网消息 6月11日,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济宁举行。近几年间,济宁市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明显加大,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制度、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制度。特别是近几年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得到拓展,保护工业遗产的行动开始启动,在新农村建设中,乡土建筑进入文化遗产保护视野,有代表性的近现代建筑、“老字号”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在积极推进。“遗产大市”的美誉逐步确立。
当然,骄人成绩的背后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从“遗产大市”向“遗产强市”迈进仍是一个不轻松的话题。
文物分布广、数量多、品位高的优势背后是责任的担当
济宁是一片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胜地,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优秀的传统文化,成就了济宁崇文尚礼、好客友善的文化特色;流淌千年的运河,赋予了济宁融南汇北、开放包容的地域品格。济宁又是一座有着蓬勃发展活力的新兴城市,这座运行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快车道上的城市,已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文化旅游名城。
济宁不仅孕育了蜚声中外的灿烂文化,而且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颜庙、孟府、孟庙、孟林、尼山孔庙、曾庙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曲阜、邹城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许多古建筑、古遗址已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全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95处、市级168处,各类文化遗存4000多处,馆藏文物16.7万多件,其中珍贵文物近8000件;现存汉碑39块、汉画像石700余块,有“中国汉碑半济宁”、“汉画像石之乡”之美誉,大运河流经我市达290余公里,遗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运道总长度达587公里,占山东省运道的二分之一,并为济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大运河申遗重要节点——南旺分水工程,也是大运河科技含量最高的水利工程,元、明、清三个朝代最高治运机构设在济宁,使济宁成为“运河之都”的重要文化载体。文物分布广、数量多、品位高,许多古建筑、古遗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是我市的一大优势和特色。因此,保护文物的责任也特为重要,必须紧急行动起来,争分夺秒地为当代、更为后代把那些幸存的文化遗产抢救下来,把更多的文化遗产列入国家保护之列。
近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十分重视,2009年2月,下发了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对重点工程中的文物保护、文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规定和要求。2009年6月,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3月,市政府又公布了《关于加强近代现代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将近现代建筑保护提升为政府行为,为全国首创。在全省率先公布了《大运河(济宁段)遗产保护和申遗规划》,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的鲁故城整体保护规划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文保资金支持,强化配套资金落实,不断加强遗址保护和古建筑维修力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市文化遗产事业蓬勃发展,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重点工作亮点纷呈,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政策保障的文物工作新格局。全市文物部门每年都围绕文化遗产日主题开展系列庆祝活动,今年文化遗产日期间,又围绕“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主题,先后举办了“传承人类文明,弘扬运河文化”的孙旭明先生书法巡回展、济宁银行杯“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主题演讲比赛和“保护运河爱我济宁”知识竞赛以及“文化遗产在我身边济宁民间收藏精品展览等活动,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充分肯定。接过主场城市的旗帜,对于济宁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成功举办一场有特色的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成为外界对济宁提问最多的话题。在今年的“中国文化遗产日”闭幕式上,济宁市特地组织了包括文物局局长、宣传部部长等在内的代表团到苏州参观学习。
民众参与,各尽其能,各得其利,是解决文化遗产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根基
近几年,我市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日渐高涨,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文化遗产保护本来就是广大民众的共同事业,每个人都有保护文化遗产的权利和义务。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与电子信息情报网络时代的到来,知情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和目标需要向社会和公众说明。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学科内容,对其加以诠释,需要吸纳众多交叉学科的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和民众参与讨论,献计献策,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我市注重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凝聚人心,无论是在文物保护修缮、考古发掘、博物馆建设和陈列展示等工作中,还是城市文化建设中,立足让民众在共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上“各得其利”,努力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民心工程、民意工程、民生工程,对于过去大拆大建式“旧城改造”政策做出方向性扭转。
今年“文化遗产日”举办期间,恰逢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主题论坛在苏州召开。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60余位政府官员、国际组织代表、文化名人和专家学者在论坛上共同讨论了 “当前城市更新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保护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的问题。对此,与会者济宁市委常委、副市长侯端敏谈起自己的感受: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口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赋予了城市发展深刻的内涵,“城市更新与文化传承”的主题论坛,则启示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他说,近几年,济宁市也出现了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一些有特色的古街巷被破坏了,能代表济宁特色的东西越来越少。济宁逐渐认识到不能只考虑城市的现代化建设,而是要把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现在,济宁对各项工程从规划、建设、管理各个阶段严格把关,反复论证、严格审批。这次来苏州,我们学到了许多经验。为了办好明年的活动,我们还将向其他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城市学习,另外,还将邀请国家文物局和相关专家进行调研。作为下一届的主场城市,我们不仅希望办好“文化遗产日”的活动,更希望济宁这座城市能带给人们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由“不自觉”到“自觉”一路走来,走向“遗产强市”不会太远
与前两届“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杭州、苏州相比,济宁在硬件设施上稍有逊色。但说起历史渊源和文化遗产,拥有上千年历史,被称为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济宁,绝对有能力办出一场有特色的“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孔府、孔庙、孔林是世界文化遗产;颜庙、孟府、孟庙、孟林、尼山孔庙、曾庙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境内还有大运河申遗重要节点——南旺分水工程遗址;济宁东大寺是全国五大古建清真寺之一,代表了伊斯兰教的建筑特色;拥有900多年历史的济宁铁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济宁旧城墙的太白楼,更是当地著名的文化景点;在最近的文物普查中,济宁又发现一大批文物点……
距离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定期限越来越近,运河沿线城市迎来了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契机,而济宁则是运河沿线一个重要节点。济宁地处汶、泗两大水系之间。据史料记载,伴随着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济宁迅速崛起。至明清时,济宁成为北方运河沿线与淮阴、临清齐名的三大名城。如今,济宁号称“运河之都”,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地处京杭大运河的中段,同时因为地势高,成为运河的最高点“水脊”。南旺分水枢纽工程则是一项凝结着古人智慧的水利工程。另外,元、明、清三朝管理运河河务的最高机构,除了其间移驻清江浦(江苏淮安境内)的12年外,一直设在济宁。如今,京杭大运河以济宁为界向南的部分仍然保持通航,在申遗工作中,专家计划将一些节点原貌恢复,济宁也在规划之中。目前,济宁市委、市政府已经公布了《大运河济宁段遗产保护和申遗规划》,加强了对运河河道的综合治理。
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济宁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过去我们的保护对象多限于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等等,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理念的拓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乡土建筑、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文化景观、文化线路、二十世纪遗产、非物质遗产等等都纳入保护视野,走向“遗产强市”已成大势所趋。
文化遗产不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凝固不变的对象,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也将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面对不断丰富变化的文化遗产概念,建立起整体、系统、综合的文化遗产观,使文化遗产保护不再是单纯的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是更多地立足于对自然生态环境、历史变迁轨迹、人的内心世界的尊重。实现文化遗产事业的战略转型,大步迈向“文化遗产强市”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