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1999年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全市老年人口已达110多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4%,且在高速增长。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孝文化,通过不断加大投入,逐步完善保障机制,推动了孝文化建设稳步深入开展,引领了社会尊老、敬老、惠老的新观念,调动了社会关注老人的积极性,推动老龄事业的发展,让广大老年人得到了实惠。
确立宣传品牌引领工作开展。充分发挥“孔孟之乡”文化特色资源,通过深入考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邀请专家论证,确立了以孝道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儒孝之源”老龄工作品牌。品牌确立之初,市老龄办邀请省内外媒体记者开展“孝文化记者行”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媒体对品牌的建立进行了集中宣传。通过工作的开展,老龄工作品牌逐渐被外界所知,为社会认可。
出台惠老政策推动工作开展。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和支持,营造崇孝重孝的良好氛围,为全市孝文化建设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每年春节、老人节期间,市五大班子主要领导带头走访慰问老年人、看望老专家和孤寡老人,政府主导完善政策。去年2月份,市人民政府重新修订出台了《济宁市优待老年人规定》,进一步扩大了优待范围,提高了优待标准。今年2月份,市政府出台了《济宁市养老服务业建设管理办法》,将进一步推动济宁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满足老年人不断增长的养老需求。政府财力提供支撑。全市已累计投入1.45亿元,对全市乡镇敬老院全部实施了改扩建,89%的敬老院达到省级标准。2009年,市县乡村四级财政共投入3100万元,为60岁以上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发放了生活补贴;投入资金3522.45万元,集中供养五保老人15261人,集中供养率达到78.8%,位居全省前列。
设立敬老月深化工作开展。把每年的老人节所在的月份,列为敬老月,通过开展系列活动营造社会氛围。敬老月期间,通过各级领导发表电视讲话、向社会编发敬老短信、举办老年文体演出、举办书画摄影展览等方式,活跃了节日气氛。同时加大了老年文体组织建设,成立了山东省老年艺术团济宁分团和爱心艺术团等四个分团,全市建立老年体育、舞蹈协会98个,辅导站270多个,比较规范、活动经常的老年文体组织1500多个,形成了以老人节活动为主线,老年艺术团为骨干、老年活动室为基地、老年广场活动为基本形式的老年文体活动格局。各地在敬老月期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邹城市中华母亲节、嘉祥县中华孝文化论坛、鱼台县孝贤文化节、市中区金婚老人评选,曲阜市孔子故里敬老宴等都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增强队伍素质提高服务水平。通过举办多形式的老龄干部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老龄系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6月份在市委党校成功举办了市老龄干部培训班。建立健全了县乡两级老龄工作队伍,制定下发了老龄组织规范化建设的制度。采取集体学习与自学相结合,党校学习与业务培训相结合,深入基层调研与外出考察相结合,到革命纪念馆受教育与观看警示教育片相结合,理论交流研讨与具体问题征求意见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树立了老龄干部形象,增进了机关效能。市老龄办连续被评为全省老龄工作先进单位、济宁市综合考评先进单位和济宁市文明先进单位。
开展“六进”活动浓厚社会氛围。通过开展孝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广场”活动,让孝文化建设深入人心,成为自觉遵守的道德规范,推动了孝文化建设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创作尊老敬老文艺作品,根据魏传兰事迹创作编排成现代豫剧《媳妇》,被评为山东省“五个一”精品工程。
实施银龄工程惠及百万老人。与中国人寿紧密联合,展开银龄安康工程建设,会同银屏惠老工程、银龄通讯工程、银龄救助工程和银龄健康工程等五大工程,让百万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充分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2009年,全市28万老年人获得了银龄安康保险保障。
开展孝星评选倡导社会风尚。自2008年起,济宁市老龄办每年全市开展“孔孟之乡二十四孝”评选活动,并作为孝文化建设的一项长期工作坚持下来。“孔孟之乡二十四孝”评选活动由市老龄委组织,面向全市开展,孝星们来自社会的各个层面,事迹可钦可敬,并在全市老龄工作会议上进行了表彰,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作者系市老龄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