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济宁,阳光明媚。从一望无际的西部平原、碧波荡漾的南四湖,到奇峰叠嶂、绿意盎然的东部山区;从纵横交错的公路旁,到塘坝、河滩、湖边,到处都漾满了醉人的绿。这绿,清洁了人们的生活环境;这绿,给整个城市的发展注入了绵绵不断的活力。
森林覆盖构建“绿色氧吧”
“没有树木,就没有人类。”
“多栽树,栽活树,给群众提供更适宜的人居环境。”
“让济宁大地上的绿色,一点点的增加,让济宁人能呼吸到更多的‘绿色氧吧’空气,享受更好的宜居生活。”
不同的济宁人群,有着同样的心声。
多年来,济宁人不断播种孕育希望的绿色,持续推进山川披翠的进程,用勤劳的双手植绿、护绿、爱绿,营造秀美生态环境,共建绿色美好家园,每年义务植树1600余万株。现在,全市有林面积达到265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林网500万亩,公路、铁路绿色通道6000公里,绿化宜林荒山40多万亩,发展速生丰产林90多万亩,果品面积85万亩,林木育苗23万亩,林木蓄积量807万立方米,林产加工企业1000多家,林业产值60亿元。创建省级绿化示范村镇207个,森林覆盖率增加到26.5%。今日济宁,山区平原绿浪万顷,城镇乡村层林尽染,河湖水系郁郁葱葱。为保障济宁市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生态安全,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类生活过程中,要不断地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而树木则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据测算,每公倾树木每天要吸收250公斤的二氧化碳,释放出400公斤的氧气。因而在树木花草茂盛的地方,人会感到空气清新,心旷神怡。树木能够调节气候和空气湿度,树荫下变得凉爽湿润,并对噪音有强大的阻挡和吸收能力,而樟树、梧桐、冷杉等树木,都能用自己身上分泌出来的挥发性杀菌素,消灭空气中的致病菌。树木茂密的枝叶能有效地降低风速,使尘埃粒子逐渐降落地面,同时阻挡、过滤、吸附了部分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许多树木还是贵重的药材。
作为人类健康的益友,树木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提供清新空气、创建优美环境的源头和根本。绿色环境是人类长寿的天堂。林业发展了,生态建设才能加强,人与自然才能和谐,社会才能更加和谐!
承载重大历史使命
2009年6月,党中央召开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的首次林业工作会议,赋予林业四项重大历史使命:一,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大举措;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三,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四,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林业适逢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十年乃至几十年将是林业兴盛与大发展的时期。
建设生态文明是时代的要求、人类的福祉,刻不容缓。今年初,济宁提出以“北湖生态新城”为核心,以“环南四湖大生态带”为主体,以国省干道和河道为生态廊道,以各类生态湿地、森林公园为节点,建设覆盖全市域的大生态体系,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市”的奋斗目标。以森林为主导,重点突出“两湖两带两区一环”建设。“两湖”即南四湖生态保护和东平湖沿湖生态保护;“两带”即南水北调输水主干线生态保护带和市域重要河流生态保护带;“两区”即东部低山丘陵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区和西部平原采煤塌陷地治理区。“一环”即沿市域界线环绕全市生态保护体系。
据了解,济宁计划用5至10年的时间,在全市实施水系造林绿化、水系湿地保护与恢复、水系水土保持、水系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水系破损山体和采煤塌陷地治理、水系环境综合治理等水系生态建设六大工程。全市域水系及流域生态源头区、生态脆弱区、环南四湖生态带、大型水库周围、主要河流水源地及沿河两侧为建设重点。其中生态源头区、生态脆弱区及大型水库汇水区全面建设;环南四湖生态带、环东平湖生态带、运河及主要河流沿河两侧各外延6公里;其他河流沿河两侧、中小型水库周围外延5公里或延至水库汇水面第一层山脊;沿市域界线内延5公里。完成水系生态林业保护带造林100万亩,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280万亩。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9.5%。
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构建绿色廊道和生态保护屏障,提升水系生态保护功能;在山丘地区,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干杂果经济林,积极发展混交林、复层林等高效生态防护林;在平原地区,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护岸林、护堤林以及高标准农田林网,适地发展农林间作。经过努力,使全市水系范围内全部实现绿化、美化,生态环境根本改善,环境承载能力显著提高,逐步构建起完善的水系生态保护体系。
森林建在身边 生态留在家园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寻求绿色发展、确保生态安全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的确立,林业意识的不断增强,为我们发展现代林业营造了良好环境。济宁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森林资源总量偏小,环境保护压力很大,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把济宁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生态和谐的绿色家园,走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我们需要做什么?
围绕济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林业部门提出维护生态平衡、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构筑生态体系工程的建议:
建设城市森林生态体系。通过营造城区绿地、城边绿带、围城林、城郊森林,构建城区、近郊、远郊协调配置的绿色生态圈,见缝插绿,建设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特色突出的城市绿色系统,为济宁社会发展创造安全、优美、自然、舒适的人居环境。
开展水系林业生态带体系建设。建设包括湖泊、河流、水库在内的南四湖流域水系林业生态保护带工程,建立水系安全屏障;开展自然生态湿地和煤矿塌陷地人工次生湿地在内的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全面改善济宁市湿地生态环境。
突破山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生态体系工程建设难点,打好荒山造林攻坚战。结合绿化示范村镇与新农村建设,建成绿树成荫、花果飘香、山村秀美、自然和谐的新型农村;巩固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发展农林间作,保障全市粮食生产安全;强化镇村造林绿化,村旁、路旁、水旁、宅旁见片成林,形成路连林隔、林水一体、林在村中、村在绿中的村镇风貌。
完善提高交通生态防护林体系 (绿色通道),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机场等交通设施的防护林体系建设,保障交通安全。
植树造绿人人参与,生态宜居人人共享。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资源,关系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及人类能否生存的大事。把森林建在身边,把生态留在家园。济宁林地增加了,济宁城在林中、村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济宁林区扩大了,空气滋润了,生态环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更适宜了,生态、和谐、宜居的济宁,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