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无处不在,孔子作为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必定也是一个运筹市场的高手。孔子一生致力于孔子品牌的建立,其核心价值为仁。这个足足影响中国近两千年的品牌,在漫漫华夏历史长河中,如一朵绚丽的奇葩,经久而不衰。
孔子的时代,是个很怪异的时代。要做些事情,创立自己的品牌,就必须是个士人。年少的孔子深知这一点,他在母亲的帮助和鼓励下,拜当时鲁国太史为师,学习六艺,处处以周礼行事。
为遵循古制完成母亲遗愿,孔子为父母合葬而跪问路人以求父穴,就连当时鲁国国君也为其知礼而感动并派人前往吊唁,使孔子名噪一时,同时也表达了孔子对礼的推崇和践行。
当时鲁国当权大夫季孙氏宴请鲁国士人,孔子前往却被家臣拦在门外。面对家臣的无礼,孔子不恼不急以礼回之便离去。尽管孔子未能赴宴,但在国人面前树立了其士人的地位。
自此,孔子已经具备了创立孔子品牌的基础。孔子敏而好学且胸怀大志,在跨越品牌沟壑后,自然要建立自己的品牌王国。
孔子要推行自己的大道,终南捷径是出仕用权力去推广。当时等级森严,孔子未能出仕。孔子不愧是孔子,品牌未能建立,那就先做市场。于是孔子敢为天下天兴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广收弟子。孔子诲人不倦,品道高尚,不但赢得了其学生的爱戴和敬仰,更是天下皆知,使孔子品牌广为传播。
孔子品牌随着孔子的声望日益强劲,但孔子作为孔子品牌的创始人并未知足,而是以包容的态度不断丰富自己品牌的内涵。师郯子,向师襄学琴,向苌弘问乐,为后世留下“圣人无常师”的美誉,也是孔子品牌兼容并蓄的力证。
孔子听邵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研习易经,竟成韦编三绝。孔子提倡并践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宽于待人严于律己。孔子的一生,都在践行着仁,如君子之于淑女,孜孜以求。
孔子的时代,战火纷飞。孔子品牌的核心价值仁就显得弥足珍贵。
孔子已为妇孺皆知,核心价值仁更是深入人心。
天命之年过后,孔子终于得以出仕,历任中都宰、小司空直至大司寇,从化治中都到鲁国大治。这说明孔子品牌还是能为社会创造丰富的价值,也是对孔子品牌的极大肯定,并在鲁国当权大夫心中形成了极高的美誉度。当孔子的改革触动当权者的利益时,孔子却被疏远了。带着无限的遗憾及对家乡的眷恋,孔子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列国游历,同时也展开了孔子品牌漫长的征途。
孔子对自己的游历充满信心,相信能够找到通往周礼的康庄大道。面对子路的询问,孔子的话掷地有声:我们的宗旨是克己复礼,使天下所有的人归于仁焉。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尽管政治意图未能实现,孔子却收获颇丰,对各国政治、社会、人文、地理的考察,使孔子品牌在无形中不断被加强,一句“苛政猛于虎”也使核心价值仁得到充实、升华,迅速占领了人民大众的心智。
列国之行,阅历的积累使孔子品牌实现了质的飞越,是一个茧破化蝶的过程。
孔子游历十四年后,已是桃李满天下,其弟子也多有所成。在游历中,孔子与国君、贤臣、名士、弟子,发表过一系列颇具见地的议论和主张,他博学且有治国之才,已为各诸侯国 所公认,孔子品牌如日中天。鲁国当政者权衡再三,决定迎孔回国。
孔子回到鲁国后,为使孔子品牌流芳万古,决意重整春秋寓褒贬,驱善恶以求周礼,并整理诗书礼乐等六经典籍,进一步把仁的核心价值发扬光大。孔子在鲁国的最后岁月里,跨越了所谓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两种思想境界,达到了他自己的最高发展阶段,“不知老之将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依然自我鞭策:“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子路正冠为主而死,儿子先他而去,颜回积劳成疾也离孔子而去,孔子强忍悲痛。田赋之事,麒麟之死,陈恒弑君,孔子为孔子品牌的发扬推广做了最后的努力。大同世界,是孔子品牌以仁为核心价值的载体。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孔子那些艰辛的跋涉,已深深嵌入历史的草木和百姓心中;那些流传至今的故事和遗迹告诉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什么是不屈不挠的追求!什么是义无反顾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