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丰富了“仁”的内涵,升华了“仁”的意义,明确提出“仁”即“爱人”,并进一步阐明“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仁”,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本主义哲学思想,这种思想贯穿于孔子思想学说的各个方面,在今天的社会人际关系中,依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礼”。孔子把“仁学”注入了“礼”学之中,阐述了“仁”与“礼”的关系。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可见,孔子不满意礼只是人们外在的行为规范,认为人们在施礼时应具有仁爱之心,即“仁”为实施“礼”的基础。“仁”是人的思想根源、感情内涵,“礼”是“仁”的外在流露、形式体现。
“中庸”。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孔子所谓“中”,是指在认识和处理客观事物时,要做到“适度”、“恰如其分”。孔子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即不同事物之间,两方在地位和伦理关系上、责任和义务上各有不同,甚至在对待事物的观点方法上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彼此间的谅解与协调,可以达到双方或多方关系的和谐与统一。
“教”与“学”。孔子提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给平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这种思想对世界平民教育、均等教育贡献卓越,是教育公平论的奠基者。他还强调学与行结合。他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的教育实践与经验,为中国传统教育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孔子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孔子哲学强调的阴阳互补、和谐与永恒变易以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基础。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哲学、宗教、伦理、文学、艺术、科技、医药以至政治、经济诸多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