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坐落在日照市涛雒古镇的天台山,以其古老而神秘的太阳文化而蜚声海内外。随着考古和研究的深入,人们惊奇地发现,在众多文人墨客吟咏天台山的名单里,赫然出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高丽文人的名字——郑梦周。
据有关记载,明洪武年间,郑梦周在出使中国期间曾访问日照天台山下的新罗村,并留下了三首重要诗篇。现摘录如下:
《日照县》
海上孤城草树荒,
最先迎日上扶桑。
我来东望仍搔首,
波浪遥望接故乡。
《日照天台山》
天台飘渺渤海间,
不纳凡人只见仙。
幸得神女施法力,
从此琅琊多一山。
《天台山安期祠》
饥餐紫霞渴饮露,
无思无为神自渡。
朝采仙药暮炼丹,
不吐不纳登仙去。
第一首诗中,诗人借助《山海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的典故,介绍了日照的历史文化,同时抒发了怀念对岸之故乡的情怀。第二首介绍了日照天台山的来历,引用的是《竹书纪年》里面女娲补天,然后将海上仙山移到琅琊之滨的故事。该故事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民间艺术国际组织IOV中国网站所收录。第三首介绍的是方仙道始祖安期生在天台山驾鹤登仙的故事。可以说,当代对太阳文化研究的一些佐证和出处,也来源于郑梦周的诗文记述之中。
这个对日照历史以及中国文化如此熟谙的郑梦周何许人也?
郑梦周其人
在韩国历史上,郑梦周可谓是一个超级重量段人物。郑梦周(公元1337-1392),高丽迎日县人,字达可,号圃隐,其名得之于“庄周梦蝶”, 其号得之于孔子“吾不如老圃”,亦道亦儒,或道以为体,儒以为用。 官至门下侍中,是朝鲜高丽王朝末期的政治家、外交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被韩国后世学者推崇为东方理学宗师,素有“韩国大儒”之称。对韩国文化影响巨大,至今韩国还有圃隐学会、圃隐宗约院等专门研究推广机构。
在韩国永川市有一个临皋书院,即为追慕郑梦周先生于明宗8年(1553年)而建造,书院里珍藏着郑梦周先生《圃隐文集》、《芝峰实记》、《性理军书》等200多卷重要著作。这个书院门前有一棵500年树龄的银杏树。有趣的是,临皋书院就坐落在浮来山下。这个浮来山与中国莒县的浮来山同名,这是巧合,还是圃隐先生生前对浮来山情有独钟,后人因此而命名呢?我们不得而知。
明朝年间,中韩两国利益攸关,交流密切。作为韩国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他饱读中国儒学、理学和史学经典,成为韩国一代大儒。郑梦周曾6次奉派出使明朝,三次入京师面见明太祖,都很好地完成了外交使命,并将儒家文化带回朝鲜发扬光大。1383年,高丽国内多乱,明廷欲出兵干涉。郑梦周临危受命,慷慨陈词:“君父之命,水火尚不避,况朝天乎!”他在十分紧迫的时间里,如期到达京城,送上了贺圣表。由于奏对得体,明太祖优礼以送,从而使两国的紧张关系得到缓解,高丽人民避免了一场战祸。两年后,郑梦周又一次出使明朝。这次出使,除获得明廷允许减免岁贡外,最重要的是,他奏准在高丽国推行明朝的冠服制度。所以直至今日,人们仍可在韩国的喜庆节日中一睹明朝冠服的风采。
圃隐先生不仅学问渊博功业显赫,其坚毅忠贞不事二主的高尚人格,迄今仍为韩国人民所景仰尊崇,并引为韩国历代忠臣的代表性人物。
郑梦周为何到访日照?
这还要从唐朝说起。
唐朝时期的韩国正是新罗王朝年代。在太和(公元827─公元835)以前,山东沿海地区贩卖新罗人口为奴婢的现象非常严重。当时的新罗连年发生大面积饥荒,以至出现“民饥卖子孙自活”的悲惨局面,一些因饥荒被卖的新罗子弟,往往又被海盗组织转卖到中国成为奴婢。自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唐朝第一任淄青平卢节度使李正己(高句丽人)占据登州、莱州、密州、海州、沂州、齐州等沿海之地,形成了淄青镇的割据势力,放任海盗大肆贩卖高丽奴婢。
公元819年,唐朝在平定淄青镇李氏的割据势力后,开始取缔山东沿海地区掠卖新罗人口的活动。此后,唐朝政府又先后在公元823年和公元828年两次下达敕令,不许买新罗人为奴婢,已在中国者即放其归国。然而,一些新罗奴婢在放免后回国无路,仍愿意留居唐朝,大多寄居在傍海村乡,从而在山东沿海地区形成了众多集中的新罗侨民村落。其中,在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天台山上,就建有新罗村和新罗寺。在新罗村东侧的凤凰山顶,曾经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相传就是第一代唐朝新罗人栽植,是山东沿海几代渔民行船出海的重要坐标,也是新罗人眺望大海遥望故乡的地方。可惜这棵古树在文革中被毁。
日照属古莒国,莒国和韩国自有史以来交流甚广。但除了古莒国灿烂的东夷文化之外,郑梦周先生的到访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韩国学者有这样的记载:“据说在中国大陆山东省日照县有个新罗村,居民的先祖来自韩国永川市,新罗时期(唐朝)被贩卖到中国的东部沿海(日照县)作奴隶,后来在日照县的新罗村居住了许多世代。圃隐郑梦周先生出使中国时曾到日照县新罗村探访”。
史称郑梦周为“忠义节烈”之士。他出使中国期间,还遍访新罗人聚集的南到日照、北到蓬莱的沿海地区,为新罗侨民做了不少善事,也留下了很多睹物思情、去国怀乡的诗篇。对于郑梦周先生在中国的活动,有关研究文献这样写道:“高丽末叶重臣大儒郑梦周曾数次奉派出使中国,来时具走水路,由登州上岸,有大量歌颂山东半岛的诗歌为证。当时所写的诗歌以山东地方为题者有《山东老人》、《诸城县闻箫》、《即墨县》、《蓬莱阁》、《蓬莱驿·示韩书状》、《沙门岛》、《龙山驿》、《日照县》、《莱州海神庙》、《胶水县别教谕徐宣》、 《四月一日高密县闻莺》等。
郑梦周与日照新罗村
对于郑梦周到访日照新罗村的史迹,目前在国内可寻的记载不多,但是在当今韩国一直是比较热门的话题。一些远祖在日照的新罗后裔跨海来到日照寻根访祖,还有一些人(包括国人)在网站上发表文章探讨和纪念。一位名为李稷的韩国人撰文写道:
“据祖上传说,我的先祖来自韩国永川市,新罗时期(唐朝)被贩卖到中国的东部沿海(日照县)作奴隶,后来在日照县的新罗村居住了许多世代。在唐宋期间,日照因为有盐场和盐官,成为琅琊一带富庶繁华之地,那里的新罗村人口也最多。明洪武年间,圃隐(郑梦周)先生出使中国到日照县。那时我的远祖任新罗村村长,圃隐先生及其随行人员就住在新罗村里。由于长期汉韩混居,那时山东沿海这样比较典型的新罗村已不多见。新罗村情况不是太详细,只是说在日照县南面的一个大盐埠和码头附近。离码头不远处有一座小山,曾经是远古中国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新罗村就坐落在其中一条山谷之中,人们以晒盐捕鱼和务农为生”。
显而易见,李稷先生说的这个地方就是日照市涛雒镇天台山的汤谷。至今,这座山上还残留有新罗寺遗址。署名“汉城之花”的韩国作者在一篇文章中也谈过,据老家老人介绍,明洪武年间郑梦周在游历山东沿海一带时,访问过天台山山下新罗村和新罗寺,除了留下诗作《日照县》之外,还有另外两首。这就是本文提到的三首关于日照的诗。
据说郑梦周到日照天台山新罗村办了三件大事。第一,出资在新罗村对面新罗寺附近建设新罗书院,成为新罗村有史以来第一所学校。第二,为了寻根续脉,郑梦周还特意从日照新罗村挑选了一批年轻后裔带回韩国。第三,在新罗村东侧凤凰山上的白果(银杏)树下赋诗并碑刻《日照县》。或许是他的家乡叫迎日县的巧合,异国他乡相同的崇日情结,使得他诗情大发,挥毫写下了“最先迎日上扶桑”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日照新罗村的兴衰
高丽大儒郑梦周游历日照新罗村的年代,是在明朝洪武年间。这说明日照一带的新罗村从唐朝一直延续到明朝初年,在山东沿海地区可谓是一个奇迹。但是,从已知的记载上,我们看到,在异国他乡顽强生存了几百年的日照新罗人史迹似乎在明朝戛然而止。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种历史的断代?这是否与那时的社会动荡有关系呢?
据史料记载,明朝建文年间(1399~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战乱历时4年之久,莒州“百里无烟”。明代莆田人郑芸在《过莒有感》一诗中述说:“蓬蒿四十里,村舍两三家。”可见当初莒地是何等荒凉凋敝。最近发现的在佛教界引起很大轰动的“海曲秦氏石凤寺重修碑记”也证实:“然建文年间山火骤起,经书寺院毁于一旦”,日照新罗村也极有可能就在那时,因战乱和山火致使人口流散而消亡了。此后迁徙到这里的后人(日照秦氏)在新罗寺基础上,建造了石凤寺,据说石凤寺的石像就是借用了新罗寺的石像。令人惊喜的是,一年前,在天台山谷石凤寺遗址上,人们发现了这尊历经风雨和烟火的残缺石像。经初步鉴定,为初唐石刻造像,从而也证明了唐代天台山新罗寺和新罗村的真实存在。
无独有偶,不久前,一台湾秦氏族人以“上元村人”的笔名在台湾论坛发表文章,文中援引父亲遗文说:天台山“望仙涧老母洞下尚有一寺,该寺初名新罗寺,为唐代新罗人所建。寺一侧有新罗书院,为明初高丽大儒郑梦周所建。然寺与书院于建文年间毁于山火,经秦氏重建,取名石凤寺,香火甚盛。石凤寺庙会一年一度,为涛雒一大盛事。无奈某年庙会上戏子以木刀杀人,石凤寺从此一蹶不振。时至清末,石凤寺与老母洞几成废墟,然莒国君祭祖碑、石凤寺重建碑、郑梦周所题‘日照县’之碑犹存”。
然而令人痛惜的是,在清末日照教案事件中,寻衅前来镇压的德国军队在撤离天台山中的下元村时,动用马车数辆,运走望仙涧之莒国君祭祖碑、石凤寺重建碑和郑梦周所题“日照县”之碑三块。据说当年曾有人在德国皇室私人博物馆亲眼目睹了这些珍贵文物。但是“其后下落不明”。
看来下落不明的不但有弥足珍贵的文物,那个在天台山繁衍生息了几百年的新罗村,也早在明朝中期,从人们的视线里突然消失了。
中韩两国地缘相近,文化一脉相承,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的隋、唐之前。从古至今,两国人民互相学习,彼此借鉴,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从新罗寺、新罗村,再到异国文人郑梦周,是一部连绵半个多世纪的中韩两国交流史。在这部历史里,既有隔海相望的乡愁,又有一衣带水的亲情;既有香火氤氲,又有烟火弥漫;还有那些流传至今的诗篇和故事。所有这些,都在日照的天台山上留下了难以磨砺的痕迹。
日照市涛雒古镇的天台山,以其古老而神秘的太阳文化而蜚声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