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圣城曲阜由於是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诞生、讲学、墓葬和后人祭祀之地,也是孔子的学生,中国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出生地。曲阜是儒学之源,儒教之根,是儒学开山的开山之地。
曲阜位於山东省西南部,北负泰岱,南引鳧嶧,东连沂蒙群山,西俯平野千畴,泗水北枕,沂河南带,土地肥沃,物產丰富。曲阜是古代东夷族部落居住中心,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主要地区,亦是周代东方的礼乐之邦,孔子诞生於尼山,成长于闕里,设教於杏坛,出仕于鲁都,归葬於泗上,在曲阜留下了眾多活动遗跡,在曲阜创立並传播了儒家学说。
衍圣公府
孔府位於曲阜市区中心。又名衍圣公府。是歷代衍圣公的官署和孔子后裔直系子孙的住宅。自宋宝元年间开建,明嘉靖年间又进行重修。
府內共有楼、房、厅、堂四百六十多间,佔地240亩。同样分中、东、西三路,东路为家庙,有报本堂、桃庙、一贯堂、慕思堂、三堂、九如堂、御书楼及酒坊等;西路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等;中路为孔府主体,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为官衙,设六厅三堂,后为內宅,有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及后花园等。
府內有豪华的陈设,有森严的戒备,厅堂內外轩敞而井然有序,儼然为一座典型的官衙宅邸合一的封建贵族庄园。府內现存有自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至1948年的“孔府档案”,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之次序编目,內容包括袭封、宗族、属员、诉论、租税、祠典、政事、財务、文书等类。
孔府是中国一座名副其实的宝库,府內收藏著大批珍贵歷史文物,其中最著名的为“商周十器”,亦叫“十供”,原为清宫所收藏青铜礼器,是清高宗於1771年赏赐给孔府的。“鎏金千佛曲阜塔”亦为孔府所藏珍品,此塔为唐代所制。其他还有明清几代数以千计的衣、冠、袍、履及名人字画、雕刻等,其中又以元代的“七梁冠”为国內仅有。
要进孔府,必经过孔府大门,即第一道门。门座北朝南,堂皇威严,始建於明代中叶。门上悬掛著“圣府”二字,为蓝底金字。两侧明柱掛有一副楹联,上联为“兴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並老文章道德圣人家”。门两边置石狮、下马石各一对。门內有东西厢房各五间,西为賚奏厅,专司门房,专司京差,东房为催征粮草、站堂、拘捕、监押佃户等事之处,故又称“四路常催”。
孔府內宅
孔府內宅有道“內宅禁门”,在孔府大堂后面,这里也是分界线:前为官衙,后为內宅。过去,该门戒备森严,门上贴有衍圣公手諭,外部人员严禁擅自入內。清朝皇帝还特赐了虎尾棍、燕翅鎲、金头玉棍三对兵器,由守门人手持武器站立在门前,若遇违令者,以此武器打死勿论。门西侧有一个露出墙外的特製水槽——“石流”,內宅用水由挑水夫將水倒入石槽,隔墙流入宅內水池中。
孔府內宅第一进院落的正厅称为前上房,门面有七门,是接待至亲或近支族人的客厅,也是举行家宴和婚丧仪式的场所。门前明柱上有孔子七十二代孙孔庆熔书定的对联:“居家当思清內外別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於已,外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於心。”院內画栋出廊,靚彩华丽,房中陈设庄重豪华,宫灯垂吊。东厢房,陈列著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荆根床、椅。桌上放有同治皇帝的“圣旨”原件。
后堂楼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宅。堂中陈列著孔德成结婚时的用品,以及当时友人赠送的字画和礼品。东里间为接待室,摆著中西合壁的傢具,东墙上掛著著名京剧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牡丹”画轴,里间是孔德成夫妇的臥室。东墙上的镜框內镶有孔德成一家人的合影照片。后堂楼西侧两间是孔德成乳母的臥室。
堂楼前院內有幽雅、温馨的环境,植有雪松、石榴树、长春花木等。游人至此,可稍作逗留,与这些无言的花木,交流自己內心深处对这座孔府的今昔那种无穷无尽的思索与想像。
尼山孔子庙
尼山,在曲阜市东南30公里处。原名尼丘山,因孔子名丘,为避圣讳易名尼山。据说是孔子的出生地。尼山孔子庙建於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后来毁於兵火之中。
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衍圣公孔恩晦再度修建祠庙,並建观川亭和尼山书院。明成祖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建成现在的规模,共有殿堂房屋69间。尼山孔子庙共分五院。东侧门外,即尼山书院学堂,是仿北京国子监建造的。尼山书院东麓山脚下有一溪流,名叫智源溪。
过溪向南有一天然石洞,名叫坤灵洞,传为孔子出生处。孔子庙东南的沂河畔,建有观川亭,相传孔子在此观看到滔滔河水不断流失,因而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建亭纪念。在尼山孔子庙周围漫步,林野丘峰,风景秀丽,可逐一观看五老峰、白云洞、智源溪等“尼山八景”。
孔林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恩沾周雨露,仪识汉衣冠。驻蹕亭犹峙,巢枝鸟未安。断碑深树里,无路可寻看。”这首诗是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写的。
几百年后的今天,如果你慕此诗而前去游览的话,细细品味,会与东阳诗人有著同样的感悟。这就是中国时间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氏族专用墓地,也是中国惟一木石合一的大型陵园?猁?猁孔林。一处私家陵园为何具有如此魅力?一片古老的墓地又蔫能使游人络绎不绝?如今孔林佔地三千余亩,四周林墙长达15华里。林区內有古槐老柏,奇木异草,青翠蓊鬱,满目皆是。草木深处,孔子及其后裔安息於密密麻麻、一望无际的墓塚內。
六十多座楼亭殿堂坊隱现于密林,两千余尊精美的石人石兽点缀墓地,上千块碑碣和丰富的文化宝库。
据说孔子73岁那年,预感到自己天命已尽,將不久于人世,在哀叹“太山坏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之余,决定带领弟子出去勘选墓地。他以为墓地风水直接关係到后代的兴衰,所以他不辞辛劳,亲自奔波,最终选定了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滨,圈下了一块佔地18亩的墓地。子路提出:“此处风脉虽好,可前面还缺条河”。孔子说:“不必忙,自有秦人来挑河”。孔子长逝之后,过了二百七十多年,秦始皇焚书坑儒。
有人建议说:“要想让儒学消亡,应当先破坏孔子坟墓的风水。孔林里没有河,如果在孔子墓前挑一道河,將他和闕里故宅隔断,孔子就不能显圣了。”秦始皇一听,马上征派徭役,在孔子墓地南面挑了洙水河,正好为孔子效劳,完成了孔子墓的最后一项工程,也同时为孔林凭空添了一道风景。孔子从未崇拜过神,这似乎又像神的安排。
孔子墓
孔子的墓位於孔林中心。进圣林门,过洙水桥,经享殿,游人可看到由红色垣墙环绕的孔墓。墓前有巨碑篆刻?“大成至圣文宣王墓”,是为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黄养正书。墓前石台系唐代从泰山运来峰禪石筑成。
孔子死前曾將自己离世比作泰山崩塌,而他死后成为帝王之师、万世之表,这座高大的石台,正象征?孔子的思想如巍峨泰山,顶天立地。夫子墓葬,规格非凡,气势恢巨集,连帝王之墓也要稍逊一筹,乾隆为此感叹:“教泽垂千古,泰山终未颓。”
夫子的墓看上去如一隆起马背,称“马鬣封”,是一种特殊尊重的筑墓形式。墓右为其子孔鲤的墓塚,南边是孙子孔攸的墓,这种墓葬布局形式叫“携子抱孙”。俗话说“怀子抱孙,世代出功勋”,“父在子怀,富贵永远来”。按这种说法,此布局构成的风水对圣脉兴旺是有作用的。若有人对此有疑问,只有靠自己去思悟了。
孔鲤是孔子的独根苗,生时,鲁哀公特送去一条大鲤鱼祝贺,孔子便给儿子起名孔鲤,字伯鱼。孔鲤比孔子先故,一生无建树,因为是圣人之子,故被宋徽宗封为“泗水候”,孔氏子孙尊为“二世祖”。孔攸继承孔子学说並有所发展,著《中庸》等儒家经典,故被元帝封为“沂国述圣公”,孔氏子孙尊为“三世祖”。
孔子死后,弟子们守墓三年,相继离去,只有子贡又守了三年。后人为纪念他,便在孔子墓西侧的子贡守墓处建了三间西屋,立碑题“子贡庐墓处”。子贡与孔子之间真挚感人的师生谊间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子贡原名端木赐,江南卫国人,原为財富满门的一方巨贾,因敬仰孔子学问,弃商从学,很快成为孔子的十大高徒之一。
子贡后来从政,又是风云一进的人物,但始终极其崇拜孔子,常说:“学不厌者,智也;教不倦者,仁也。仁且智,夫子即圣矣”。孔子死后,子贡从江南千里奔丧;丧事完,又为孔子守墓六载。期间,他將南方稀有珍木楷树移植於其师墓旁,寄託他对老师的一片真情。楷树木质坚韧,树干挺直,象徵孔子为人师表,天下楷模。
孔庙
孔庙位於曲阜市城区內,这里是歷代祭祀孔子的地方。此庙始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去世后第二年,鲁哀公便將其生前居室改建为庙,“岁时奉祀”。其后代那些帝王,一个接一个,又不断的对其进行重修、扩建,在明、清两代便形成了如今的规模,並与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齐称为我国“三大古建筑群”。
游人进入孔庙之后,在开阔眼界的同时,灵魂似乎又受到了一种无形的约束。在这一座庞大的古代建筑群里,前为仰圣门和金声玉振坊,庙门棣星门后,主要建筑依次为太和元气坊、圣时门、壁水桥、弦道门、大中门、同文门、奎文阁、十三碑亭。此后再分为三路推进:中路为大成门、杏坛、大成殿、东西廡、寢殿、圣跡殿;东路进承圣门后为孔子故宅,有诗礼堂、礼器库、鲁壁、故宅井、崇圣祠、家庙等;西路进启圣门后有圣王殿、启圣王寢殿、金丝堂、乐器库等。
自中路进入大成门內,迎面一块海蓝色“杏坛”竖匾。相传孔子曾杏坛设教。宋代孔子四十五代孙监修孔庙时,將正殿后移,於正殿旧址上修起杏坛;金代又在坛上建亭,便形成了如今这座富丽新颖的杏坛。每逢阳春三月,杏花怒放,幽香满亭,令人驻足,这般景致正合了古人诗意:“独有杏坛春意早,年年花发旧时红。”
过了杏坛,便是声名远播的大成殿。此为孔庙主殿,唐代称文宣王殿;因宋徽推崇孔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成”,即改为大成殿。现所见大成殿为明代建筑,清代重修。殿前“大成殿”竖匾系雍正皇帝手,字径1米。这座金黄色的大殿重簷九脊,气势宏伟,与故宫太和殿、泰山岱庙天貺殿並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成殿四周迴廊有28根高约6米的巨大石柱环绕,石柱全为整石刻成,两山及后簷的18根为8棱水磨浅雕,以云龙为饰,总计有1296条神態各异栩栩如生的团龙。
前簷十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舞,一条扶摇直上,一条盘旋而降,中有火焰宝珠。蟠龙四周,云海翻滚,柱脚衬以山石和汹涌的波涛。十根龙柱两两相对,无一雷同;阳光照射下,只见云龙飞舞而不见石柱,其艺术价值之高,就连故宫金鑾殿里的贴金龙柱也不能与之媲美。据说每当皇帝来此朝圣,当地官员总要用红綾黄绸將龙柱裹起来,恐怕皇上看到后產生嫉妒之心。
乾隆皇帝则十分开明,他认为孔子理应享受比帝王更高的尊崇,故明令不让在龙柱上掛上红綾。然而当乾隆真正见到龙柱时,却被深深的震惊了。天子依柱而立,沉默无语,只是不停地抚摸?龙柱,久久不忍离去。这二十八龙柱是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的,正是“天工开物眼前是,梓匠何曾读圣书。”
孔子故宅
大成殿內正中高悬“至圣先师”巨匾,其下神龕贴金雕龙,內供孔子彩绘塑像。自从汉武帝採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说,確立儒学的正统地位后,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已不在世的孔子是越来越尊贵;汉平帝封他为“褒成宣尼公”;北魏称“文圣尼父”;唐始称他为“圣人”,封为“文宣王”,元再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改称“至圣先师”;清加號“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后又復称“至圣先师”。
孔庙东路的承德圣门內,据说为孔子故宅,后世以此主祭孔子的上五代祖先。第一进院的五间正殿名为诗礼堂。相传这里是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诗的地方。孔子教子学诗礼一事后来传为美谈,孔子的后代视为“祖训”,从此恪守“诗礼传家”。孔子五十三代孙孔治,为“不忘过庭之教”,乃“作堂私第,名以诗礼”。
孔子十分重视家教,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教育文明史上,一直所家教放在重要的位置,不言而喻是受了孔子的影响。即便在將来,家教依然是育才的重要一环。
诗礼堂前身是孔子生前居住的三间茅层。西元前479年,孔子病逝,鲁哀公伤心地亲作誄文,並在第二年下令將三间茅庐命名为寿堂,作为祭祀孔子的场所。西元前126年,司马迁“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在孔子故宅,他看到寿堂內陈设如故,眾儒生在堂前讲习礼仪,当时十分感慨,认为:“天下君王至於贤人眾矣,当时当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候,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后来,司马迁在《史记》中作出《孔子世家》,用为王侯作传的“世家”体为孔子立传,足可见他对孔子的崇敬。
寿堂改建为诗礼堂后,成了专给赴曲阜祭孔的歷代帝王讲经和祭孔前演习礼乐的专用场所。清初孔尚任曾在此为康熙帝讲经。乾隆对这块千年圣地讚叹不已,先后八次瞻仰诗礼堂,留下了诸多碑石墨蹟。诗礼堂后还有一眼水井,传说是孔子生前的饮水井,水“既清且渫”,被称为“圣水”,乾隆祭孔子时曾舀水拜师尊,说:“我取一勺,以饮以思,呜乎宣圣,实我之师。”游人在井西凉亭內还能见到乾隆御题的“饮水拜师”的“故宅井讚”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