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上,著名国学大师、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傅佩荣谈及儒学,他归结为三个重点:和谐、羞耻和忧患。
同时,他曾为韩国学者论证孔子是韩国人而百感交集,认为我们拥有厚重的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应该继承好并发扬光大。
“韩国孔子说”是对我们的警醒
作为台湾国学大师,傅佩荣的演讲当然离不开儒学和孔子。
他说,有一次他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两位韩国学者发表论文,要证明孔子是韩国人。他们是学者,做过研究,也讲得头头是道。他说你看孔子,小时候的事件都不太清楚,在哪里长大的,发生什么事,家庭背景都有点模糊,为什么?因为他在韩国长大。长大之后,再渡海到山东半岛到了鲁国。
“我听了心里百感交集,为什么他们这么珍惜儒学,想尽办法要跟它建立关系,而我们自己呢?身为中国人,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传统资源太丰富了,好的或者不太理想的也统统接受了。我们今天的责任是要把好的文化传统掌握住,并发扬光大。”
今人对“克己复礼”有误读
在演讲中,傅佩荣经常引经据典,儒家经典名句张口就来。但他对“克己复礼”的普遍解释表示质疑,认为存在误读。
他说,颜渊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是“克己复礼为仁”。
“很多人把‘克己复礼’翻译为两件事:克制自己的欲望,实现礼仪的规范。其实这样的翻译是不对的。‘克己复礼’不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要把它重新翻译为:能够自己做主,去实践你的规范,就是人生的正务。”
他说,“克”字是能够的意思,能够自己做主。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化被动为主动”,只有这样人才有力量,人生才会不一样。
三大理由要求我们行善避恶
说起现在人要多做好事,多行善,他给出了三个理由。
第一个是社会规范,就是社会上有一个规矩,可以让你做好事得到鼓励,做坏事要受到惩罚。
第二个是信仰宗教。信仰宗教的人做好事,因为他要积功德,以求来世有好的报应或者子孙有好的报应。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是他有良心。良心的自我要求,要响应内心的召唤,如果做事对不住良心,就会产生一种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