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巷和清平巷两条古街道整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目前工程已进行到铺设路面。街巷的建筑外立面正在进行改造,将增加景观设计,打造城区传统文化特色示范街。
此次改造的竹竿巷北起东大寺西门,南至盛泰桥,全长219米;清平巷北起清平桥,南至东大寺西门,全长165米。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工作着,道路两旁已堆起了高高的土堆,挖土机也忙碌着。据介绍,清平巷、竹竿巷的改造还将在转角、道路交会处和小巷之间增加景观节点,并整合原有的道路,做到严格的人车分流。清平巷、竹竿巷入口位置将形成一个景观广场。在设计中,除去固定的花池设置,还将摆放许多可移动的木质、石臼花箱,与道路灯具、垃圾桶、休憩座椅和固定的花池协调一致。植物的配置上,选择多枝小叶,树形优美高大的景观树木,力求打造成济宁市高品质的传统文化特色街道。
竹竿巷和清平巷是济宁历史上著名的特色街,也是运河文化的衍生地和集中体现区。多年来,竹竿巷、清平巷路况差、外立面损坏严重,超门头经营、乱堆乱放现象普遍存在,不仅影响城市环境,也给广大市民的出行带来不便,改造整治的呼声一直很高。改造整治“两巷”是城市发展的需要,是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也是提升运河核心景区人气、商气、财气的需要。该项目建设对于挖掘和弘扬济宁历史文化内涵,改善运河核心景区形象,彰显运河之都的品位特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依照有关规划,竹竿巷将被打造成传统文化特色街,恢复古街风貌,定位明清风格,围绕济宁传统文化,提升生产加工工艺水平和档次,形成产业链。改造之后将规范管理,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竹器、木器、瓷器、铁器特色街和旅游商品集散地。
清平巷北起清平桥,南至东大寺西门,现在沿街有各类经营业户35家。按照清平巷北枕古运河,南接竹竿巷和全国著名的东大寺,北连明清仿古南岸街的特殊情况,这次改造将围绕运河文化、民俗文化,引领和对接运河文化市场,整合文化市场的各类资源,进行规范管理。改造后主要经营古玩字画、文房四宝、民间民俗工艺制作、运河文化纪念品等。
竹竿巷集中体现了济宁建筑艺术最典型的特征,具有中国南北文化融汇撞击与相互滋养的特色,同时体现着运河文化善沟通重交流的独特魅力,也是如今中国大运河申遗需要重点保护重要节点。
据记载,据记载,昔日的竹竿巷,商贾云集、顾客盈门,一度成为历史上山东最大的竹器市场,是名扬四方的济宁特色街。清代,竹竿巷便与济宁其他街巷迥然不同了。店铺高低不一,样式各异,有的前伸,有的后敛,有的加台阶,有的漫平地,悬山硬山、斜墙曲壁不一而足。由南而来的运河,在竹竿巷东面拐了个弯儿,折头西行,竹竿巷北端也顺河势一转,正接纸坊街、汉石桥街和纸店街。三条街首尾相接,店铺鳞次栉比,在拐弯处矗立着金碧辉煌的清真东大寺,成为街区建筑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