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儒家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明显的精英主义思想,这种属于儒家特色的精英主义思想既与通常所说的精英主义有着鲜明的共性,同时也表现出了自己不同寻常的儒家文化特质。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文化中的精英主义思想对于加强领导干部教育,促进廉政建设意义重大。我们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对儒家精英主义思想的积极与消极因素进行了析辩。
关键词:儒家精英主义 廉政建设 文化
一、精英主义与儒家文化
1、精英主义
尽管人们可以将精英主义追溯到马基亚维利,甚至柏拉图。但作为一种成系统理论的精英主义却是发端于19世纪的意大利。早期的精英主义理论代表人物如莫斯卡、帕累托、米歇尔斯、奥尔特加、勒庞等,后来的韦伯、熊彼特等也为精英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代的精英主义也大有人在,如伯纳姆、米尔斯等都是精英主义的代表。
精英主义的主要观点有:
(1)对民主政治的悲观情绪
精英主义的学者们用了大量的心血和笔墨去批判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当然他们反对的主要是那种大规模群众运动性质式的民主。也有些精英主义者批判选举制度。比如莫斯卡就认为有组织的少数总会把他们少数的意志强加给无组织的多数人。他们对民主政治持一种悲观的态度。如,“帕雷托对于民主政治就表现出彻底的怀疑。在他眼里,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都是欺骗、妄想,是为了达到诸如贪污、政党包办等目的而设的骗人把戏。”[1]
(2)认为社会是由少数精英来治理的
他们认为真正掌握社会决定权力的,并不是群众,而是为数有限的社会精英。而且他们认为这种现象表现为一个不可置疑的规律。如米歇而斯就提出了他的“寡头铁律” :“组织不论多民主,最后决定都只在少数几个人手中。组织越大,核心离群众越远。领导人产生方法越不民主。领导人越来越执著权力。领导阶层生活方式布尔乔亚化,和一般民众脱钩。领导阶层思想行为保守化。”[2]
(3)精英循环理论
由帕累托提出,认为精英可以分为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两类。认为在精英和非精英之间,统治精英与非统治精英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它的实现方式就是精英循环,也就是说,在条件成就时,非精英可以成为精英,精英可以成为非精英;同样地,在统治精英与非统治精英之间也有这样的循环。
2、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3]
代表儒家核心思想的经典著作:《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乐经》、《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等。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有很多,典型的诸如,三纲五常: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仁、爱、礼、智、信。三纲八目:明德、亲民、至善,明德、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学者汤一介认为,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质主要表现在:其一,人文主义;其二,道德主义;其三,传统主义。儒学的基本特征和精神有:天人合一思想,中庸原则,“有为”论。[4]而儒家倡导的四个重要的价值理念是: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以礼为序、经世致用。[5]
二、儒家精英主义思想
1、儒家精英主义思想
在我们对于儒家文化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在儒家文化的骨子里有一种深刻的精英主义思想在内。它强调在社会中精英的重要性、精英的稀缺性,并大量论述精英特质以及精英的培养,尤其是精英的选拔过程还形成了特有的制度而且还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行为实现了精英循环。我们还不可否认的是,在儒家文化背景的社会里有着强烈的精英专制传统。我们认为这都是精英主义在儒家文化中的独有表现。
首先,我们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不就是一个精英治国的实践历史么?更进一步说,包括我们建国至今的国家制度与实践当中,谁也不能否认它也有着极为深刻的精英治国的烙印。其次,儒家文化中对于社会精英分子的重要性、稀缺性从来就不乏论述和实践。国人对于各个历史关键人物、英雄人物的传说乐此不疲的现象想必就是最好的明证了。再次,关于精英应该具备的特质以及精英的培养更是大量见之于经典。如《论语·卫灵公》中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的说法。如《易传·系辞》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如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像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6],“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7]这样的警句更是耳熟能详。而像《孟子·告子下》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更是对精英如何养成的一种教导。最后,我们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则是得到世界广泛赞誉的精英选拔制度,科举制度很好地实现了精英与非精英的循环;而我们历史上此起彼伏的人民不断反抗暴政的义举则极大推动了统治精英和非统治精英间的循环。
2、儒家精英主义思想的特质
(1)儒家精英主义思想是血缘本位社会的寄生
儒家精英主义的思想传统是深深扎根于血缘社会这个土壤里的。这也是儒家精英主义不同于西方精英主义的一个首要特征。在血缘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是血缘,血缘承继是人们考虑的重要问题,人们经常在做出行为决定前要考虑自己的家庭、家族、血亲,常常因血缘的亲疏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样的社会温情脉脉,却也显得错综复杂。在这样的社会里经常地是一荣俱荣而一损俱损。也就是说单个人的行为要比其他社会更多地影响到他的血缘关系网内的人员。所以在血缘社会里的精英主义思想要表现出其血缘寄生性的特点。这些特点诸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个人可以经由自己的血缘关系网而进入精英阶层;精英在行为时通常要顾及自己行为对血缘群体的影响;精英维护自己地位的一个通常手段就是营造自己的亲友团;精英的血缘群体通常会对精英本人施加不容忽视的影响。
(2)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与经世致用相结合
儒家文化缺少自己的具有普遍信仰的、系统的世界观体系,其理论主要发力于现世,精神实用主义性比较强。如《论语?先进》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所以,“与宗教的出世主义不同, 儒家历来主张积极入世, 有着深沉厚重的现世情怀。”[8]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也是这种经世致用思想的体现。“‘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形而上’;‘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形而下’。”[9]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要有真才实学,要学以致用,如论语中有言:“诵诗三百, 授之以政, 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 虽多, 亦奚以为?”[10]又如“救弊之道, 在实学, 不在空言。”[11]儒家精英主义中深刻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哲学,强调要讲求实学,并用这些学问来经济天下。
(3)儒家精英主义思想强调精英的个人修为与其社会责任的一致性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就是个人修为与社会责任一致性的充分体现,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教诲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一方面,儒家的精英主义教育强调个人修为的重要性,如《大学》中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再如“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2]等等。儒家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内圣外王” ,就是要通过内心的修养而达到外事的成功。另一方面,儒家的精英主义教育还对精英的社会责任大有强调,《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这样一段对白:“周霄问曰:‘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子三月无君,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公明仪曰:‘古之人三月无君则吊。’”这就是强调作为社会的精英分子应该出而为仕为国分忧。
(4)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中渗透着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
在儒家精英主义思想当中还有着社会等级观念的浓厚影响。在封建时代人们习惯、苛守并维护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等级观念深入人心,人们把它当成一种习惯或无意识的意识先决。就是当今的中国社会可能还不能免于其咎。所以这样环境中滋生的精英主义的等级意识影响就就十分明显,“当官做老爷”的说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在古代,“官大一级压死人”的现象就说明精英群体有着严重的等级分化,包括现代的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也能看得出等级观念的绰影。这么鲜明的精英等级划分、等级差别又是儒家精英主义的一个显要特征。
(5)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中有着浓厚的道德说教意味
“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的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13],这是由于儒家思想本身就有浓厚的道德内容,加之历朝历代统治的需要,儒家文化之中道德教化的成分就占据了相当的比重。儒家精英主义思想就有着浓烈的道德说教意识在内。儒家经典著作中有很多对于精英的道德标准,如“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14] ,“大德灭小怨,道也”[15]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 [16],“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7]。还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箴言、“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俗语都是对精英提出的道德要求。忠、仁、义、礼等等的道德说教贯穿于精英培养、选拔过程的始终。
三、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与廉政建设
1、要充分认识儒家精英主义思想对廉政建设的影响
虽然经过了百年变迁,经过了建国60年的思想巨变,我们有过以西方文化置换儒家文化的尝试,也有过用马克思主义彻底革新国人思想的实践。当然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现在的文化境域与过去的文化境域已经有了天壤之别,而且文化境域的变幻速度日益趋疾。但无论我们怎么样地,有意识地改造也好,抑或无意识地为之也罢,我们总会发现传统思想对于今人的影响终究挥之不去。就像我们不能拒绝自己的父亲一样,我们不能无视传统文化在我们身上的印痕。所以对于我们来讲,必须要有一个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那就是我们要继续一项去伪存真,弃粕取精的工作。
儒家承继了几千年的精英主义思想,它极广泛地存在于炎黄儿女的头脑中,更是影响中国官场文化的主要力点。政治、行政行为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序化的改造过程并不惟是造点法律规章,引入或创建几套制度就能封顶大吉的事情。更为重要地是要形成与之适合的文化与思想。所以廉政建设必须与要文化、思想建设相呼应,而且在某种程度上看,思想问题要先行。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中有产生贪污腐败的基因,这无可质辩;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勤政肃贪在儒家精英主义思想的言说与实践中也大有笔墨。那么,如何正确对待儒家精英主义思想的问题就事关我们廉政建设的成败。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儒家精英主义思想对我们廉政建设的深刻影响。
[NextPage]
2、要充分发扬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中有助于廉政建设的积极一面
在儒家精英主义传统思想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是有着力促廉政的积极意义的,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积极的思想,以更好地促进我们当代的廉政建设。比如以下几个对廉政建设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就是应该大力弘扬的对象:
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18],儒家的精英主义思想强调为政者要以德执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19] 。像“明德慎罚”、“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样的思想都是儒家所一再强调的。认为只有为政的精英有德、守德才能政通人和,像《尚书?尧典》中就有相关表述:“曰若稽古,帝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要求为政的精英要时刻注意要用德行政,这必然要求他们需廉洁自律,率行大德。这种思想正是我们廉政建设所需要的。
天下为公的达济思想。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20] 也就是说作为社会的精英分子应该舍弃私欲,以天下为家,行圣人之道,普济天下。像“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3],“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24]等等都是这样的达济思想。这一思想要求为政精英为公义舍私心,是廉政为公的一种大境界。
内圣外王的处世思想。“内圣外王”源于《庄子?天下篇》:“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于一”。然而虽说是“内圣外王”一说始自庄子,但这一思想却被世代儒家学者发扬光大,成为了儒家精英处世的基本追求和理想。所谓“内圣”就是说,一个人要以圣贤之人为榜样,要修身养性,要勤学多思,要有德有才。而“外王”的意思是讲德才兼备之精英分子应该胸怀天下,敢于出仕,要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为。“内圣外王”的思想中,“内圣”是基,只有不断充实、完善自身,不断加强仁德修养,不断向圣贤学习,才能有机会成就“外王”的功业。而只有“外王”的理想得以实现,“内圣”才有了真正的意义。经典的儒家表述如“孔子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25],“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26]。这一思想则是为政精英应该具备的个人价值实现与勇于担承社会责任的统一。也道出了精英应该持有的为官本义。
出仕为民的官德思想。儒家不仅强调要积极出仕、勇于出仕,比如“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27],“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28] 。还十分强调出仕的目的,那就是为民,正所谓“古之为政,爱人为大”[29],“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30]。宣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这种出仕为民的儒家精英主义思想,我们更应该发挥光大。如果一个领导者真正能体味并践行这一思想,那么他在工作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而决不会假公济私,以权谋私,因公肥私。
3、努力消解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中的不利廉政建设的消极一面
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知道,在儒家精英主义思想当中也存在着封建的、落后的、与时代前进方向格格不入的一些方面,这些方面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一些腐败现象的发生。对于这样的思想,我们必须提警惕,严加提防。像以下几种观念就是防害廉政建设的一些消极方面:
血缘本位观念。儒家文化是与血缘社会相适应的一种文化。儒家精英主义思想当中也就深受这血缘的影响。尤其是在旧时代里面,儒家精英的血缘本位意识更是十分地明显。而且这种血缘本位表现为一种合情合理的现象。比如像“尊亲”这样的思想就是大行其道的思想,尊亲本来是一种应该提倡的行为,但尊亲超过了应有的界限就反而成为一种社会逆流。如儒家当中父子相互为隐的行为就有些不太合乎法治。如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31]孟子更是尊亲的大力提倡者,如他曾经说过,“事孰为大?事亲为大”[32],“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33],“父子之间不责善”[34],“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35],“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36]。有时候血缘本位还表现为家庭、族群、国家的局限性。如著名学者杜维明曾经说过,“儒家的一个缺陷可以说是自私自利, 一盘散沙。…..由于特别注重家庭, 因此出现了家族主义; 由于注重族群, 因此出现地方主义; 由于注重自己的国家, 因此出现ethnocentrism (民族中心主义)”[37]。儒家精英主义思想中的血缘本位意识在现实中造成了很严重的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精英选任过程中的“任人唯亲”现象。所以血缘本位观念是一个要不得的有害廉政建设的一个观念,应该发挥教育和制度的作用去消解它的影响。
社会等级观念。儒家文化推崇的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这样的思想在封建时代曾经是倾全社会之力去维护的理想状态。他们崇拜自己的祖先,强调对尊长的无条件服从,贵贱有序,长幼有别。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大门,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更是对这种腐朽的社会等级观念进行了深度打击,但是这种存在了几千年的社会等级观念的遗毒好像在当今的时代还有一些隐隐约约地存在,甚至在有些情况下表现得还十分突出。如“当官做老爷”的官本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广泛存在,有的领导干部以为自己是领导就和普通老百姓不一样,自称为一方的“父母官” ,应该享有特权,应该受到礼拜,官架子很大,官腔很足。甚至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相互比拼谁的别墅好、谁的情妇多、谁的穿着有品位、谁坐的小轿车值钱。有些领导干部下去搞调查都要住最好的地方、吃最好的饭菜。这样的官本位思想给组织带来的影响极坏,不仅劳民伤财,也害了有这样思想的领导干部本人。对于这样的社会等级观念就是万万要不得的、必须下大力气消除掉的。
愚民观念。儒家精英主义思想当中的愚民观念也是要不得的。儒家的精英分子有部分人认为精英群体与普通民众群体是很难通融的。如这个记载在《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当中的故事:“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过去很多的人称老百姓为“草民” 、“贱民” 、“暴民”等等都是这样一种思想的流露。他们不仅认为老百姓愚钝,而且尽量用尽手段不让老百姓聪明起来。《论语?泰伯第八》当中就有记载:“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过去政治色彩的神秘化也是精英们愚民的一个突出表现,称皇帝为天子、真龙,为天子的出生杜撰故事;说有才智的精英分子是文曲星下凡;甚至孔子也被尊为神。现在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不肯放开群众言论,变了法儿的不让群众真正参与政治过程,甚至搞民主之形、弃民主之实。这样的行为都是愚民观念的显然表现。这种观念是与民主的大潮格格不入的。我们应该加速此观念的消失过程。
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观念。由上决定的取仕制度、自上而下的人事任免制度使得“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加之君君臣臣等等意识的灌输使得在封建时代的精英群体呈现了一种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官场文化氛围。对很多政治精英们来说,一切的工作都着眼于上级满意不满意,而置老百姓的需求于次要或者不顾的地位。这种有害的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观念在今天还有相当范围的存在。有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乐此不疲,敢于在统计数字上作文章,文过饰非、报喜不报忧,遮掩事故、虚报伤亡数字,置群众疾苦于不顾却收敛钱财、买官卖官,这样的现象在有些地方有时还表现得相当严重。这种对上而不对下负责的观念有害于廉政建设,违背我们党的群众路线,严重破坏了政民关系,影响极大,危害极深。同样地,对其必须加以彻底清理。(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2008级博士生)
注释:
[1]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第四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M]第564页
[2] 维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F%A1%E9%A0%AD%E9%90%B5%E5%BE%8B
[3] 互动百科 http://www.hudong.com/wiki/%E5%84%92%E5%AE%B6%E6%96%87%E5%8C%96
[4] 汤一介.儒学的特质和基本精神.[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第3-7页
[5] 宋志明.论儒学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理念.[J]广东社会科学.2007(2).第76页
[6] 《孟子·滕文公下》
[7] 《孟子·尽心上》
[8] 宋志明.论儒学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理念.[J]广东社会科学.2007(2).第78页
[9] 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572504.htm
[10] 《论语·子路》
[11] 《颜元集》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版.[M]第40页
[12] 《论语里·仁》
[13] 宋志明.儒家价值观与民族精神的培育.[J]教学与研究.2004(9).第30页
[14] 《孔子家语王·言解》
[15] 《左传·定公五年》
[16] 《荀子大·略》
[17] 《孟子?里仁》
[18] 《论语·为政》
[19] 《论语·为政第二》
[20] 《礼记礼·运篇》
[21] 《孟子·尽心上》
[22] 《孟子·梁惠王上》
[23] 《论语·卫灵公》
[24] 《论语 ·雍也》
[25] 《孟子·公孙丑上》
[26] 《论语·泰伯》
[27] 《论语·子张》
[28] 《孟子公·孙丑下》
[29] 《礼记哀·公问》
[30] 《申鉴·杂言上》
[31] 《论语·子路》)
[32] 《孟子·离娄上》
[33] 《孟子万·章上》
[34] 《孟子离·娄上》
[35] 《孟子离·娄下》
[36] 《孟子·尽心上》
[37] 杜维明.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J]中华文化论坛.1999(1).第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