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禁渔期后的南四湖迎来了今年第一次集中人工增殖放流高峰。3月21日上午,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南四湖增殖放流活动在微山县启动。此次放流将集中4天时间,在南四湖40处增殖放流点同时投放优质鱼蟹苗种约1500余万尾(只),为历年来放流时间最长,放流数量、品种最多、投资最大。
南四湖是我国第五大淡水湖泊,渔业资源十分丰富,拥有78种鱼类和多种虾蟹贝类,古来素有 “日出斗金”的美誉。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淡水渔业生产经营基地。经过近几年增殖放流,南四湖一些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种群数量得到恢复,水生生物种群结构趋于优化;鱼类等水生动物在南四湖水质净化、防止和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形成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现。
微山县高楼乡渭河村支部书记孙茂东说: “自从有了增殖放流,湖里的鱼虾多了,也大了。过去一天捕几十斤就不错了,现在能捕一二百斤,原先的草鱼一条最大的不超过4斤,现在大的都在10斤以上。”
大湖增殖放流在我市已实施多年。从2005年起,山东省开始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南四湖连续5年实施人工增殖放流,共放流鲢鱼、鳙鱼、草鱼、鲂鱼、青鱼、乌鳢、河蟹、微山湖鲤鱼等品种4300余万尾。随着渔业资源的不断恢复及湖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南四湖区的捕养形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捕捞、保护并举的生产模式,为湖区渔业经济的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渔业资源的恢复,全面带动湖区渔民就业,每年可增加就业人数在3000人左右,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发展。
根据近年来南四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每年秋冬季节对捕捞渔民的随机调查,就渔获物规格而言,白鲢可达到每尾1公斤,鳙鱼每尾1.5至2公斤,草鱼每尾1公斤,鲂鱼每尾0.5公斤,河蟹每只100克。各品种放流成活率基本可达到:鲢、鳙鱼80%,草、鲂鱼60%,河蟹17%。其中鲂鱼、微山湖鲤鱼可在湖泊内自行繁殖,其种群数量有所增加。
通过开展人工增殖放流活动,微山湖内鲤、鲫、乌鳢、青虾等水产品种形成优势种群,鱼类种群结构趋于优化,特别是大型经济鱼类数量明显增加;多年不见的鳗鲡、鳜鱼、银鱼等渔业资源也得以一定程度的恢复,捕捞量稳定提高,大湖放流的投入产出比达到1:13左右。
根据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和山东省农业专业顾问团水产分团的专题调研结果,2005至2008年,南四湖捕捞产量基本趋于稳定,平均产量48086吨,产值41787万元,而养殖产量可达到8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