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公园“迎尚书”灯组
五一广场昨晚9点到12点试亮灯,测试用电负荷
灯种采用现代闽剧脸谱
赏灯民俗
再好看的灯也要烧掉
福州人迎花灯、赏花灯都有哪些有趣的民俗?我们请了几位民俗专家为本报读者介绍一二。
1.迎灯要放鞭炮。“早年间,福州人大都采用游灯的方式来庆祝元宵节,特别是在乡下,游灯行乡的场面就更热闹了。大家举着灯、舞着龙,从每家每户门口经过,这时居民就站在自己家门口放鞭炮迎灯。”福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理事陈老师说。
2.灯烧了要叫“发财”。如今,还有不少花灯是点蜡烛的,花灯着火时不能说“烧了”,而要说“发财”。陈老师说,如果在逛灯会时看到谁的花灯不小心烧起来了,不要高喊尖叫,应该提醒对方及时把火熄灭,然后说一声“发财”祝福对方。
3.民俗专家方炳桂说,按照传统民俗,再好看的灯,到福州传统的拗九节时(正月二十九)也一定要烧掉,最好不要把这些花灯一直保留着。
花灯典故
知道元宵节的“转三桥”吗?
您知道福州三坊七巷的妇女在元宵节时还会特意“转三桥”吗?您听说过福州的高端澡堂在元宵节时也举行闹花灯吗?闽都榕城的元宵文化,在福建省文史馆卢美松馆长看来,极具士人文化、雅文化的特色。
卢馆长介绍到,从宋代开始,福州三坊七巷内闽山巷闽山庙的社俗活动就有了元宵夜“转三桥”的特色。当时,妇女们修饰打扮在闽山庙里拜神后,富者乘轿,其余者聚在一起步行(只限妇女结伴同行),在坊巷内的数座桥梁上经过看花灯,为的是驱邪避讳。而福州近代赫赫有名的百合明园澡堂,里面建有园林,在元宵节时也会举行闹花灯活动,将福州的汤沐文化与元宵文化巧妙联系在一起。这些都是外地元宵节罕有的风景线。
社区传统
看酒神庙迎酒神
福州的元宵佳节,除了赏灯之外,还有一些十分特别的过节活动值得一看。民俗专家方炳桂介绍说,至今福州台江区的两个社区在迎元宵节时还保留有与众不同的“节目”,一是新港街道中选社区的酒神庙“迎酒神庙会”,二是义洲街道太平社区泰山庙的“金鸡站年糕”。
中选社区里有个吴颜庙,里面供奉的就是福州酒神吴、颜二神。过去每年元宵节,附近居民就会聚到吴颜庙里喝酒。酒过三巡,人们抬起神仙塑像上街,所到之处,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烧香。最有趣的是,巡游时每位扮演者手里都要有一件酒具佯装喝酒,极具狂欢色彩。
而关于公鸡也戴金项链的“金鸡站年糕”奇闻,福州方言中“鸡”与“接”谐音,年糕又寓意着“年年高”,因此“金鸡站年糕”寓意着接下来的一年还是年年高。
元宵活动
文庙穿汉服讲国学
眼下,福州文庙内已经张灯结彩,为元宵佳节做准备。据悉,在正月十四与正月十五,文庙内分别有国学讲座与汉服展示。其中汉服展示由福建汉服天下的志愿者进行表演,届时将展示10多套汉服并向市民介绍元宵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典故,在展示汉服前还将举行庄严的孔子拜师礼,市民可自由参观。
“灯、谜不分家”,从即日起到正月十五,福州市博物馆将联合市灯谜协会举办灯谜竞猜活动,每晚推出1000条灯谜。灯谜内容将突出福州历史文化名人、名城、孔子及儒学内容,以及福州历史典故等。
此外,正月初十当天,福州道教名胜裴仙宫举行“燃灯节”,各种彩灯围绕在一棵千年古榕周围,并一直悬挂到正月十五为止,这几天市民均可自行前去参观“彩灯伴古榕”的好看场面。
制灯人物
85岁老人做灯悼义士
今年虎年春节,85岁的陈德仁老伯是在福州南后街由一间老厝临时辟成的“制灯作坊”里度过的。从除夕到正月初十,为了亲手做好一盏大花灯参加今年的元宵灯会,陈老伯一直在废寝忘食地忙碌着,连午饭也不回家吃。昨天,这盏凝聚了陈老伯不少心血的大花灯,终于制作好了,这也实现了他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一个高2.4米、直径1.3米左右的大型花灯,同时融会了宫灯的瑰丽与走马灯的神奇,组装完成后便成为一盏独具特色的“走马宫灯”。这盏巨大的花灯,便是陈老伯应三坊七巷管委会的邀请而亲手制作的。
虽然不是制灯世家的传人,但陈老伯自幼喜欢做花灯,也亲制了不少花灯。而灯上的大画还与福州一位叫陈烈的义士有关。陈烈是宋朝人,家住三坊七巷内,当时的福州太守为了粉饰太平,下令福州城民众不论贫富,元宵节每户必须捐灯数盏。陈烈认为官府不顾民生、劳民伤财,就跑到“威武军门”(鼓楼)的城楼上,写下:“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贫家一盏灯,父子相聚哭,风流太守知不知?犹恨笙歌无妙曲。”道出了百姓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