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钱穆曾经说过,“若把代表中国正统文化的,譬之于西方的希腊般,则在中国首先要推山东人。”基于此,齐鲁文化研究专家刘德增所著的《解读山东人》一书于2006年新年伊始催生,并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巨大反响,也是意料之中的事。记者在济南三联书店主持的《三联文化沙龙》上旁听了作者刘德增先生及其他史学界人士的座谈,对“山东人”有了更加深刻的“解读”。
自豪解读历史
对于为什么选择“山东人”这个题材来研究齐鲁文化,进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刘德增表示首先出于身为山东人的自豪感。“有时候和朋友一起出差,外人都赞叹山东人好。赞叹山东人如何直爽、如何讲义气、如何热情好客等等”。
不仅如此,刘先生还表示《解读山东人》是以“山东人”为核心来研究齐鲁文化、研究山东,进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因为人的传统性格决定着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先秦时期的诸多作品刻画鲁国人多是夸其为道德的楷模,而齐国人则是见利忘义,宋国人比较笨蛋还贪图小便宜,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等寓言故事都讲述了这个道理。自秦一统后,齐、鲁文化逐渐合流,齐人的性格趋同于鲁人。这个过程到隋末唐初基本完成。到了元代,就有‘齐鲁礼仪之邦’的说法了”。
“山东大汉”表里如一
如果让外人来形容山东人的性格,词汇量出现最多的也许是:诚实、尚义、节俭、好客、豪放、朴实等等。这就是“山东人”,忠厚直爽、外粗内秀、讲义气、重教育,既出过孔子、孟子这样的道德圣人,也出过秦琼、武松这样的英雄好汉。那么,山东人究竟具备怎样的地域特征和性格特点?
对此,刘先生在书中曾提出一个观点,称山东人是正统的中国人。“当然,不仅有山东人,晋、陕、豫、冀乃至东北人都具有这些特性。但若在这样的人中推选出一个代表来,则首推山东人”。
刘德增肯定地说,山东人之所以被人称为“山东大汉”并广受好评,不在他们的外表——至少主要不是,而在于他们的品德、性格。刘德增认为传统对山东人的影响最大。“山东人的雅与俗、豪爽与礼数、理性与义气、粗犷与巧智、开放与保守、委婉与率直,这些看似矛盾的双重性格在我们的骨子里融合交汇成一体,形成独有的性格文化。山东人的传统性格有些是值得继承发扬的,当然也有一些是应予以批判、摒弃的”。
《解读山东人》其实源于刘德增之前撰写同样以山东人为主题的《正统的北方人》和《山东人》两本书。2005年12月,刘德增将两个版本的《山东人》作了增删和改写,最终创作出了洋洋洒洒的《解读山东人》。新书出版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并成为书店的连续上榜图书。据刘先生介绍,一位读者竟反反复复看了3遍,并多处打听到刘先生的联系方式与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