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座珍贵的奖杯摆在了北川县马槽乡马槽鲁宁小学展览室最醒目的位置。说它珍贵,不仅因为这是我市在援川工作中获得的第一座绵州杯,更在于它是对济宁援建灾区项目优异质量的充分肯定。这座奖杯,凝聚着济宁820万人民对灾区人民的深情厚谊,凝聚着援建工作者6个月英勇奋战的辛勤汗水,将济宁人民的爱心塑成一座丰碑永远留驻在了马槽羌乡。
马槽乡位于北川县西北部的青山碧水深处,全乡仅2500余人,2008年那场震惊世界的大地震将这个遥远的羌乡与孔孟之乡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马槽乡全境共有10多座山,山的坡度大都在70度以上,险峻陡峭,山间河川纵横,有时如小溪流水,有时似奔腾大江。地形起伏悬殊,地质结构复杂。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和施工环境下,我市援建工作者克服重重困难,精心组织,科学管理,狠抓质量安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了援建项目进展顺利。
援建项目建设前期,为确保项目建设的可行性,济宁援川人员深入马槽乡各村寨认真调研,实地勘探重建规划点,不畏艰险进行基础资料的收集和现状调研,编制马槽乡灾后重建规划。为保护历史文化遗存、突出羌族文化特色,专门向羌族特色建筑专家学习请教,具体了解羌族建筑形式和特色。针对马槽乡建制时间较短,场镇受地形条件的制约,面积较小,基础设施较差的现状,市援川办与北川县及马槽乡有关人员进行了多次认真磋商,反复论证,本着有利于提高马槽乡场镇驻地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改善当地居民生存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竞争力的原则,最终确定援建马槽乡的7个项目,主要包括马槽鲁宁小学、卫生院、文化广播站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场镇道路、供水、垃圾收集转运设施、招呼站等市政基础设施,总投资约2131万元。
援建项目关系重大,举国关注,时间紧迫,必须卡准时间节点,集中全力推进,确保按期建成。自2009年2月26日开工建设以来,市委、市政府对援建工作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组建起强有力的指挥领导机构,对规划、招标、建设等重大问题精心安排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市援川办、北川指挥部周密组织、科学运作,严把工期关、质量关、安全关,确保了工程扎实高效推进;马槽乡和北川县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营造了良好的施工环境,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保障;山东宁建集团、济宁建设监理等施工单位,调集精兵强将,克服种种困难,不断细化完善施工方案,环环紧扣全天候推进,圆满实现了既定目标。马槽乡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之说,道路交通困难,路途险情不断,建材、机械须绕道绵阳——都 江 堰——汶 川——茂县——墩上,最后运至马槽乡,运距达450公里,且只允许小吨位的车辆通行。为确保施工需要,施工单位科学制定施工计划,认真做好各项工作预案,施工队伍、机械提前进驻,冒着危险、想尽办法备足备齐各类建材,为项目顺利施工打下坚实基础。援建项目主体施工阶段恰逢山区雨季,连绵阴雨经常半月不停,既影响工期,湿热的天气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山区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余震不断、饮食不习惯等问题都给建设者的施工和生活带来诸多困难,全体援建人员发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工作斗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从指挥部负责同志到普通建设者都没日没夜地加班加点,许多人嗓子喊哑了,身体累跨了,但是硬是坚持工作不下火线。在援建工作中,工程质量是建设者关注最多的一个重点,他们以对历史、对北川人民负责的态度,认真把握、精心考虑施工中的每一个细节,努力建精品、出亮点,每一个项目、每一幢建筑、每一砖一瓦,都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注重细节,力求完美,优异的工程质量受到了质监部门充分肯定和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顽强奋战,在援受双方的共同努力,马槽鲁宁小学、文化站、卫生院拔地而起,全部工程建设项目如期竣工。这一批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的建成,对于恢复马槽乡人民正常生产生活,改善生存环境,及至拓展马槽乡场镇规模,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增强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这一座座建筑,一个个项目,不仅为马槽乡人民创造了舒适、宜居、和谐的生活、发展环境,同时也为济宁市援川事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们将化作一种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永远留在马槽人民的心中,世代见证济宁人民和马槽人民真挚的援建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