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 大手笔
在环境因素越来越重要的今天,城市形象正成为一个地区吸引外部眼球和投资的重要砝码。2009年5月,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获省政府批复,6月,市委全委会通过 《北湖生态新城建设决议》,为我市新一轮城市发展绘就了新的蓝图,标志着城市开发建设进入更高水平发展阶段。日前召开的全市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围绕中心城区建设怎么干,怎么干好的问题,作出具体部署。可以说,随着大批公共设施、居住社区、亮点工程相继建成和实施,我市城市功能将会明显增强,城市形象将会迅速提升,一个独具特色、美丽宜居的现代化城市雏形即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严峻的考验非凡的成绩
过去的一年,是我市发展经受严峻考验、取得不平凡成绩的一年,也是城市建设抢抓机遇、实现重大进展的一年。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实施,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建工程整体推进,城市框架按既定布局有序展开。
——摘自市委书记孙守刚在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回眸2009,作为一名济宁人,不能不为济宁城市建设的大发展由衷骄傲:宽阔通畅的机动车道,科学先进的渠化管理,四季常青的城市绿化,鳞次栉比的高楼广厦,更有北湖生态新城建设的突飞猛进。这一切,无不印证着济宁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回顾济宁的城镇化历程,2000年召开的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推动形成了近10年的城镇化建设热潮。在这个阶段,济宁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也正是在这个阶段,济宁与省内一些兄弟市拉开了距离。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济宁与临沂、潍坊城市规模相当,在城市形态上还占有优势。临沂1999年的城市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市区人口70万,建成区70平方公里,现在已扩张到143万人,143平方公里,并且城市景观特色更加彰显。在城市建设上的差距,实质上就是发展思路的差距,是发展气魄的差距。今天,奔跑在科学发展轨道上的济宁怎甘人后,在城市建设的版图上,一项项助推发展的措施竞相出台,赢得声声喝彩。
近两年,尤其是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这一战略高度出发,紧紧抓住国家、省扩内需、保增长的历史机遇,以新思路和大手笔,相继完成了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调整了市区行政区划,全力实施东拓西跨南联北延战略,2009年初确定的84项城建重点工程整体进展态势良好,累计完成投资88.6亿元,其中有32项基本竣工,中心城区布局框架全面拉开。实施了14个新型乡镇试点,启动了农村中心社区建设。各县城、开发区和镇村建设也都取得了明显成绩。济宁城市建设在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中,弯道超越,逆势突破,实现了大投入、大建设、大成效。
2010年,新的一页已然展开。今年中心城区建设工作的主要任务,简单地说,可概括为四句话: “一城带三区,一湖连四河,一路映一景,百巷系民心”。这四句话涵盖了北湖生态新城建设、改造提升太白路、综合整治河流、打城中心城市商圈等内容,可以说,这是对去年以来建设工作的深化与细化,标志着城市开发建设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是打造区城中心城市的现实需要,也是群众的热切期盼;既是能够实现的,也是必须实现的。
以创新理念为先以加快发展为的
中心城区建设任务重,投入多,摊子大,要求高,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考验,必须以创新理念为先导,打破思想束缚,推动建设思路、建设模式、体制机制的创新,寻求加快发展、破解难题的有效办法,为城市建设提供强劲动力。
——摘自市委书记孙守刚在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实践证明,我市城镇化思路、城市布局框架及政策措施,完全符合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符合济宁的实际,符合广大群众的意愿。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在于创新!
诚如所言,我市的城市发展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考验,如何找到科学的发展道路,破解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全省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 “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命题, “新型”的含义是什么? “新”体现在哪里?济宁决策者们围绕这一重要命题展开了思索,并最终形成了 “以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为总抓手,坚持重点带动的工作方法 (以北湖生态新城带动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带动城乡一体发展),集中突破中心城区,全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建设工作思路。城市建设对我们大多数干部来讲不是一个新课题。但在现阶段,发展压力大,财政绷得紧,拆迁矛盾多,土地管理严,靠什么加快城市建设?唯有 “创新”二字。
也正是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近年来,我市围绕建设思路、建设模式、体制机制等进行了大胆创新,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一系列为人睹目的成绩。
创新带来发展,创新带来动力。刚刚召开的全市建设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抓好四个方面的改革创新, “以创新打开中心城区建设局面”:
——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近两年,特别是去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金融政策机遇,在市场化融资方面迈出重要一步,为重点工程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我们要超前谋划,借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抓住当前宏观政策比较密切配合的时机,实现市场化融资的更大突破。
——全面推行工程指挥部体制。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全市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继续坚持完善。要在项目捆绑土地、捆绑资产、配平资金的基础上,发挥这一机构的推动作用。
——创新 “一城四区”协调发展机制。城区是一个整体,四个区都是有机组成部分,必须树立全局观念,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大局下谋划各自的发展,既要分级负责、主体明晰,又不能搞各自为战、政出多门,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管理一把尺、发展一班车。
——研究建立中心城区聚集人口的政策体系。要研究如何打破城乡人口流动的制度屏障,要研究如何增强城市的吸引力,要研究农民进城的生活成本问题。
四个方面的改革创新显示,我市的城市建设是缜密思考的结果,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规划,是实现跨越发展的桥梁。
对城市未来负责让人民群众满意
必须有历史责任感,有对城市未来负责的精神,有让群众满意的追求,努力使每一项工程都成为精品工程、群众满意工程、廉洁工程。
——摘自市委书记孙守刚在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每一个城建工程,都是在书写一个城市的历史,也是为城市的未来奠基。2009年5月20日,随着我市呈报的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年)》获省政府批复,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让济宁的决策者肩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份量。
省政府的批复,明确了济宁城市性质:以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鲁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以运河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要求城市建设坚持经济、社会、人口、环境和资源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的原则,有重点地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功能,逐步把济宁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对市域城镇体系作出科学勾勒,要求坚持城乡统筹,积极推进组群结构城市发展,形成以济宁市区为中心、以组群发展为框架、以县城和中小城镇为依托、以主要交通干线为轴线的城镇体系。城市化水平2015年达到5l%左右,2030年达到65%左右。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面对宏伟的目标,市委、市政府严把 “三关”,一是建筑设计关,创新规划设计理念,放开规划设计市场,科学确定流程,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优选设计方案,从设计上体现 “精品”要求,从 “根本”上保证质量标准。二是施工资质关,严格工程招投票管理,确保公开公平招标。三是工程监理关,对每一项工程实施全程监管,不放过一个环节,不出现任何疏漏。
城市建设,说到底是为了让市民生活得更好。市委、市政府始终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牢固树立 “建设为民”意识,在拆迁安置、工程施工、征地补偿等工作中,严格掌握政策界限,严格落实标准,切实把群众利益考虑在前,落实在前,注意工作方法,做到以公正赢得民心、以公平理顺民意、以公开消除民虑,努力使城市建设的过程成为改善群众生活条件的过程。同时要求加强城建工程全过程监管,既要保证工程建起来,又要防止干部 “倒下去”,保证每一项工程都成为干净廉洁工程。
新年新气象,虎年更向前。
漫步今天的济宁城区,大规模改造后的城市道路平直宽阔,经冬的树木苍翠欲滴,新建成的住宅小区温馨怡人,刚开业的购物广场人气广聚。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新一年推进城市开发建设定会突飞猛进,再上层楼。不久的将来,济宁这座令人向往的东方圣城,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时代洗礼中,定会再增新的光彩。
谋全局 求突破
全市建设工作会议提出的 “突出重点,乘势而上,奋力开创今年城市开发建设新局面”的要求,强调要强力突破北湖生态新城、加速推进济北新区开发、着力彰显东部科技新城品位形象、下大气力改造提升老城区、启动实施运河生态经济区规划建设、促进组群结构城市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是落实市十一次党代会确立的 “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水城风貌、生态宜居”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和我市 “中心突破、组群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城市建设总体思路的具体体现,更是强化中心城区带动、组群结构城市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思路的重要举措,显示了我市全力实施 “城镇化追赶战略”的坚定信心和决心、非凡勇气和魄力。
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
今年是我市全面完成 “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战胜危机挑战、加速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全力实施 “城镇化追赶”战略,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城市开发建设,是抢抓后危机时代先机、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的现实选择。
去年,我市全力实施了东拓西跨南联北延战略,又果断作出建设北湖生态新城重大决策,中心城区布局框架全面拉开:老城区改造提升再添新亮点,运河核心景区开发建设大见成效,济北新区建设初具规模,东部科技新城提速建设……在新的一年里,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要求我们必须以实施城镇化追赶战略为总抓手,坚持重点带动的工作方法 (以北湖生态新城带动中心城区,以中心城区带动城乡一体发展),集中突破中心城区,全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主要任务是 “一城带三区,一湖连四河,一路映一景,百巷系民心”。 “一城带三区”,就是以 “北湖生态新城”作为重中之重,带动东部科技新城、济北新区、运河生态经济区建设; “一湖连四河”,就是以北湖生态湿地为核心,综合整治蓼沟河、?府河、老运河和梁济运河,贯通城市水系,带动沿河开发; “一路映一景”,就是全面改造提升太白楼路,使之与东西跨河大桥和运河核心景区相映成辉,并在此基础上打造城市商圈;“百巷系民心”,在老城区再集中整治一百条背街小巷,改善和提升居民生活环境。
按照北湖生态新城现有发展定位,我市将继续实施饱和性投入,大幅增加项目密度,集中实施15项重点工程,年内完成投资31.2亿元,着力打造城区南部宜居新城。
济北新区开发,着眼建设集行政、商务、住宅和旅游、文化、商贸于一体的生态化、园林型新区,全面展开17项重点工程,计划完成投资25.6亿元,打造设施完备、功能优越、整体和谐的现代居住区。
济宁高新区,已现有发展框架为依托,围绕上水平、出精品、生财富,搞好城市开发建设与高端服务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实施11项重点工程,计划完成投资17.1亿元,着力彰显东部科技新城品位形象。
老城区则以完善配套功能、改善公共服务、强化城市管理、优化人居环境为着力点,做好 “三增、三降、两提高”的文章,实施26项重点工程建设,计划完成投资54.7亿元,下大气力提升老城区的形象。
促进组群结构城市融合
城市群是现代城镇化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城市形态,是区域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就我市来说,集群发展更具特殊意义。仅靠单体城市,很难形成对周边城市的绝对优势;但构建组群结构城市,则是我们的最大优势所在,也是一种历史必然。
去年,我市组群结构城市框架初步形成。兖州、邹城、曲阜和嘉祥按照功能分区定位,统筹推进主导产业培育、新区开发建设和旧城改造提升,相继实施了产业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片区开发改造等一批重点工程,在对接融合中培植出新亮点。坚持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先后对崇文大道、孔孟新道和日东高速连接线进行提升改造,兴建了 “三市两区”城际间主干道畅通工程,深入实施 “大公交”计划,济宁市区与 “三市一县”的相向发展加速推进,都市区“半小时核心圈”开始形成。
2010年, 《政府工作报告》把 “促进组群结构城市融合发展”作为今年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列出了多项具体的措施。在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对上述目标任务进行了进一步的分解和细化,提出支持引导 “兖邹曲嘉”以重大基础设施为牵动,以园区建设、产业大项目为依托,加快与中心城区的对接融合,实施7项重点工程项目,计划完成投资52.6亿元。着眼打造城际干线路网,续建太白楼路东西延伸工程,新建济徐高速济宁段、327国道高新区至兖州段升级改造、临菏路和北二环路等工程,尽早实现高速路网 “井”字型贯通。实施兖州火车站扩建工程。兖州、邹城、曲阜、嘉祥要依据组群结构城市总体规划,紧扣五大板块路网框架的相向对接,及时跟进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科学规划布局不同区域、地段的重点园区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尤其要抓住太白楼路城际干线建设的时机,运作落实一批产业大项目,引导相关企业进入沿线园区集聚发展,还要尽快启动曲阜高铁片区和嘉祥空港片区整体开发,打造支撑组群结构城市发展的特色产业聚集区。其他县城要有序搞好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加快规模扩张和功能提升,带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形成城乡良性互动格局
城乡统筹发展,不是单纯的以城补乡,也不是片面的均衡发展,而是用发展和改革的方法,促进城乡发展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流动,进而调动起城市和农村两个积极性,形成城乡良性互动格局。
去年,我市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确立了把县城作为 “城市”来建设发展的理念,突出功能完善、设施配套抓旧城改造,立足高点起步、一步到位抓新区开发,探索出和谐拆迁、招商融资、协调推进、重点突破等县城建设的新机制、新路子,县域城市规模扩张、特色凸显、面貌改观、发展活力增强。以开展新型乡镇建设试点为抓手,积极推行镇园合一管理体制,有机整合各类要素资源,加快产业项目、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14个新型乡镇开始进入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新阶段。着眼发挥比较优势,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探索不同发展模式,一批特色小城镇正加速崛起。坚持用城镇化的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先期启动了150个农村中心社区建设,年内将有28万农民群众实现居住进社区的目标。
在全市建设工作会议上,把统筹抓好镇村开发建设作为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了小城镇建设要明确定位、突出特色,重点抓14个新型乡镇和一批省级中心镇,按照工矿型、商贸型、农产品加工型、交通枢纽型、旅游观光型等不同模式,建设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和商品集散的经济强镇,增强其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我市并确定,由市级财政每年拿出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扶持20个小城镇发展及村庄改造,每个乡镇驻地新建农房1000户以上,力争用3年时间使60个小城镇达到省内先进小城镇水平。今年,我市还将进一步加快推行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住房、教育、社保等综合配套政策,彻底打开 “农民进城”的通道。要用足用活各项扶持政策,继续采取整村迁建、合村并点、村企合一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突出抓150个中心社区建设,培植一批新型城镇化居民点示范样板,促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全年力争新建农村住房10万户,完成危房改造1.5万户。
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是济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迫切要求,是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愿望,是我们争创发展新优势、打造区域发展新高地的迫切课题。放眼省内外城市,济宁的最大差距在于城镇化,最大潜力和希望也在于城镇化。我们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造福一方的大事来抓,进一步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干字当头,加压奋进,迅速兴起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