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振宇,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面对记者提到的他的多个提案,曾教授主动说,他愿意谈谈关于孔子被娱乐的提案。记者面前的曾教授不苟言笑,然而他一再表示看过电影《孔子》自己很生气。
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经不存在了?
曾教授说,自己已经很久没去过影院了,但特意买票看了《孔子》。从电影院出来,很生气,甚至是愤慨,电影《孔子》不仅存在很多常识性的错别字问题,而且有很多“关公战秦琼”的可笑错误,编剧和导演不读《论语》不懂历史,歪曲了很多史实,甚至把于丹的话当成了孔子的话。在日本和韩国,很多人说,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经不存在了,文化意义上的中国现在已经在日本在韩国,听到很刺耳,很生气,但冷静下来想,值得我们反思。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对古圣贤没有给予应有的尊重,影视作品一味的娱乐和商业化。
拿孔子与南子的交往为例,历史上,南子因为仰慕孔子学问才求见孔子,二人的交往一直在礼仪范围之内,根本不存在挑逗性言语,而电影根据现代人的娱乐口味将历史进行了戏说和娱乐化。
曾教授认为,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某种意义上,孔子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孔子》这个电影的拍摄本身就不够严肃,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在拍摄之前就应该组织专家学者对剧本进行研讨,不应草率拍摄。
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有些东西神圣不可侵犯
曾教授还认为,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中有些东西是很神圣的,应该被尊重。很多文化性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根本不应该被拍成电影,只适合专题片或纪录片,否则,一旦被误解误读之后,编剧和导演又时常会以“文学作品,不是史实”为理由进行辩解作挡箭牌,然而长此以往,很多青少年和没有读过《论语》、《史记》的观众容易受影视作品误导,对历史的理解越来越偏颇。这也就难怪外人说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已经不存在了。
曾振宇说,电影《孔子》选取”人殉之争”、”夹谷会盟”、”子见南子”、”颜回子路之死”等七个片段,展现孔子的生平主要事迹。这些题材多半是政治事件,而孔子主要是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教育上提出”有教无类”,在思想史上主张”仁者爱人”。正因为在教育和思想上的贡献,才得以成为万古师表。但是在影片中,我们看不到孔子何以能成为一代伟人。
电影《孔子》错漏百出
曾教授说周润发是个好演员,而且电影画面也很唯美,但这一切都无法掩饰电影意义上的苍白。编剧和导演太次,太不负责任。曾教授对电影《孔子》中的错误一一列举。
1.在电影《孔子》中,孔子竟直呼弟子”子路”、”子贡”。按古代礼制,男子二十岁成人礼后始有”字”,平辈与晚辈称其字,长辈称其名。《论语》中”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孔子以名称其弟子。
2.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可是电影里竟然打成了”孔锂”。类似错误还有:桓魋写成”桓魁”,公山不狃说成”公山狃”,颜浊邹说成”顔涿聚”,”汶阳之田”说成”汶上之田”等等。
3.子见南子部分错误很多。首先,并非由卫灵公提出希望孔子见南子,而是南子仰慕孔子,才主动提出。 “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起初婉言谢绝,但终究住在卫国,南子又三番两次派人致意,孔子被逼无奈,违心地去拜见了她。其次,一问一答皆合乎礼仪,不存在影片中的挑逗性语言。”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珮玉声璆(qiu)然。”南子是隔着帏帐答礼,而非直接面对孔子。此外,南子露脚趾打扮过于现代,南子也根本没被谋杀。
4.片中孔子的弟子子路、颜回的死都不符合历史记载。子路和颜回之死,皆在周游列国之后,而非周游列国之前。孔子68岁返鲁,孔子69岁时,儿子去世;71岁时颜回死,72岁时子路死。颜回死于冰河救书与史无据。
5.鲍鹏山指出,于丹的话成了孔子思想。弟子颜回对孔子说:”您曾经跟我们讲过,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应该改变自己的内心。”鲍鹏山先生指出这句话是于丹所说,并非孔子思想。影片中孔子说,子产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不知有何根据?此外,孔子弟子说夫子教他们”以正合,以奇胜”乃是孙子名言,出自《孙子兵法》。关公战秦琼,不太严肃!
6.影片中说前498年,孔子是鲁国代理国相,不知何据?鲁定公十年(前500)春,齐鲁言和。齐景公派使臣告鲁”为好会”,于是齐鲁两国国君”会于夹谷”。孔子为鲁司寇,官为上卿而又知礼,但是,按照礼节,随从国君与会的应是相。于是,定公命孔子以大司寇兼摄相事,参与会盟。只是”会于夹谷”时临时加上兼摄相事这一虚衔,并非持续到前498年。
7.孔子称《礼经》,不知有何根据?《庄子·天运》”夫六经,先王之陈迹”,《荀子·劝学》称《礼》为《礼经》”,这都是战国晚期甚至西汉初期编辑成书的结果。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由原来的思想流派之一,一跃而为官方意识形态,儒学也逐渐提升为官方神学,儒家的若干典籍被奉之为”经”。孔子称《礼经》,于史无据。
山东省将建“儒学高等研究院”
曾教授说,山东省是孔子家乡、儒学发源地,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打造一支全国一流的儒学研究队伍。对此,山东省已经付诸行动,山东省和山东大学即将共建“儒学高等研究院”,可以改变目前山东省多个高校、研究所人才分散、人员偏少的状态,形成规模效应。曾教授还建议立足山东、面向全国、世界,整合儒学研究资源,充分利用“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岗位政策,从全国乃至全世界吸引儒学方面的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