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这个人的故事,本应该拍成60集电视剧,讲述孔子生老病死,但如今变成了电影,2个小时截取了孔子51 岁到73岁这段人生经历。时间太少,故事太多,于是电影中的孔子变成了这个样子:当过大官、打过架、玩过暧昧、组过驴友团——还多才多艺,能文能武,有口才,懂写作,很神秘……
一:松散的故事 华而不实的产品
《孔子》未上映,百家讲坛的鲍鹏山和本片编剧何燕江的“口水”战都开骂了好几天。影片上映,却发现这场口水战委实没有太大意义,孔子的形象并未遭到“恶搞”,倒是2个多小时的电影拖沓冗长感,电视剧感十足,缺乏激烈矛盾和明显的高潮,无怪乎观众们会感到昏昏欲睡。
正式回顾下电影《孔子》的故事线吧:从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出场,主要讲述了如下的事件:1,解救漆思弓;2,夹谷会盟;3,堕三都;4,武子台平叛;5,子见南子;6,周游列国;7,落叶归根。貌似思路清晰,可惜的是叙事并无重点,更缺乏主要脉络和重点人物:一会子路,一会冉求;一会鲁君,一会南子;一会颜回,一会季孙斯……什么都想碰一下,结果什么都没有深刻,想表现的东西太多导致的结果是什么都没有抓住。
从开篇白衣白发的孔子仙风道骨,坐在门口痴呆呆的想梦周公,一时还真看不出是“小马哥”去演的。老实说,周润发版的孔子确实演得不错,从一开始就端住了“圣人”应有的雍容气度。可惜第一场重头戏,庙堂之上舌战公山狃,整个场景太像是古罗马元老院了,早在《无极》时,陈凯歌已经用过,并无新意可言。而且孔子的辩论术跟诸葛孔明一般,虽然没达到舌战群儒的高度,但时而古文,时而现代,那句“给个话啊”更是颇有笑意,平衡下来,倒也算不过不失。
接下来,孔子开始了事业上升期,电影的节奏感明显的就也有些凌乱了起来。夹谷会盟,季孙斯公山狃军队不听调遣,孔子却始而用《论语》名言文绉绉的讲道理,一会儿又满口白话搞穿越“按第二套方案办”,实在有些分裂。孔子率弟子巧施惊鸟计,说白了就是三国张飞吓退曹操的手段:用牛车拉着树枝在山林里跑,尘土飞扬吓走飞鸟,就赶跑了早有预谋成千上万的齐军,吓得齐王心惊胆颤,三十年前失掉的汶上三城得以归还,过程不免太轻易了吧?
夹谷会盟后,孔子开始了“堕三都”的工程,触了三桓的底线,便被季孙斯排挤流亡,顺便一并收拾了公山狃。从夹谷会盟到堕三都再到武子台平叛,视觉效果上变化的太过超前。会盟台高如金字塔,黎大夫往高台下一指,镜头突然翻转了几座山,山谷万马奔腾,《无极》再现;拆除三桓城墙的特效画面也有些似曾相识。到了武子台平叛一节,叛军万箭齐发的场面酷似《英雄》;油锅烈焰燃烧小兵,无论画面质感还是孔子想表达于心不忍的镜头都与《墨攻》类似;打仗口号“拉”、“放”、“燃”等单字、歌舞场面类似奥运开幕式“击缶”……场面是有了,但是原创性欠奉,效果自然大打折扣了。
其实电影中满满的都是对孔子一人的讲述,女性角色的存在感委实薄弱。先说张凯丽饰演的亓官氏吧,织布离别那段实在是用力太过,观众心里都没准备,就开始突兀的煽情流泪;孔子独自上路,离家出走时居然都没有对妻儿愧疚之意。而颜回、子贡、子路、曾参等人,莫名的悉数到场,组建成强大的知识分子驴友团,当然还少不了那个少了条胳膊的漆思弓。
到了卫国,就是传说中的“子见南子”段落。这就轮到了电影中另一位主要的女性角色:周迅饰演的南子。周迅扮相依旧美丽,但不知道片中最唯美的一段之一,白衣飘飘,露出她光洁的小腿。这是为了表现什么?而“子见南子”这桩千古绯闻更谈不上精彩,南子屡戏孔子,孔子没什么反应,南子于是下了结论:“世人也许能够领悟夫子的痛苦,但永远无法领悟夫子在痛苦中所达到的境界。”孔夫子显然理解了南子话中的含义,只是无奈,我们这些观众却面面相觑,一头雾水。
电影到了后半段,剧情便愈发分散。孔子见老子,俩人悬坐山峰,霞光万丈,视觉效果酷似《指环王》这样的神话片。 还有片中另一个唯美场面,颜回掉在冰窟,一次次将书简送出冰面,孔子和其他弟子在深情的呼唤,却没有一人去抢救书简,或将颜回强行拽出冰窟。原本是该煽情和升华的段落,却因为剧情的不合逻辑,使得观众难以感动。
其后,孔子再次得到子路的死讯,心灰意冷后落叶归根回到鲁国故里,了此一生。而观众期待的重头戏却迟迟不曾出现,平铺直叙得交代了结局之后,字幕升起。这平淡而浅尝辄止的结束方式,也难怪观众们会抱怨《孔子》是“打开电影看电视”了。
二:话题不断口碑平平 究竟是哪里跑了偏?
孔子是和熊猫、长城、功夫同样知名的中国元素,公正的来说,《孔子》的摄影、音乐、美术、造型都不错,周润发演的也不错,而且陈建斌、周迅、任泉等这些演员也贡献出了不俗的表现。但是这部上映之前话题不断的电影,为何最后落个口碑平平的下场呢?
先说创作——本片编剧陈汗的前作《赤壁》就被人诟病,而胡玫等组成的创作团队也多半是电视剧行业出身,或许这能解释电影的松散拖沓。但更大的问题也许是出现在如下方面: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电影中大量加入了战争、男女感情的元素。可惜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事情在于讲学,传道授业,电影却将精力全放在了表现孔子作为一个政治人物的意气风和颠沛流离的后半生。最后好不容易落叶归根,跟鲁国说以后不参与政治,要安心教书,却还是不见孔子是怎么为人师表,电影就已经结束了。为了盲目迎合市场的需要,电影的主旨就跑偏了。
再说营销——首先,本片铺天盖地的宣传没有重点,观众始终不知道该去看什么,接受儒家教育?看大片场面?就宣传来看,也许是想削弱一下题材严肃和说教感,一会儿将孔子的“感情戏”作为主要卖点,一会儿又重点宣传起电影中的大场面。结果观众对电影的定位就模糊了,有人认为《孔子》是文艺片,而有的人则认为《孔子》是仅次《赤壁》的商业巨制……而广大观众早已被大片大腕和填鸭式教育片轰炸疲劳了,总想等等再看。宣传的出发点,就开始跑偏了。
其次,心浮气躁的宣传言论也叫人有些不适。《孔子》宣传时,应对负面言论说去说来就那一句“这是电影,不是历史”。但这好歹关于孔子的历史传记!主创人员表现的过于自信,更持续性的陷入了与历史专家的“口水战”当中。而周润发的一句:“看孔子不哭,你还是人吗?”则也令人感到有失风度。
你要是喜欢武打,片中并没有啥武打,因为真正几场武打戏已经删除;你要是喜欢暴力,它没啥暴力,因为“五马分尸”等场面已经剪掉;你要是喜欢文化,电影中也并未详尽讲述一代文圣的精神境界;你要是喜欢大场面和特效,可这些大场面又都似曾相识。一切都想表现,一切却并未详尽叙述,我们只好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史诗电影,《孔子》实在太平庸。
三:古装大片泛滥的年代 平庸就可以了吗?
也许有人会说,《孔子》好在并不雷人,怎么看也比《刺陵》《风云2》强,然而质量中庸的电影就是合格产品了吗?面临史无前例的贺岁竞争,五十部贺岁片竞技三个月。僧多粥少,注定有些电影只能吃到一点残羹冷炙。
在2009年之前,中国电影市场的规律是,电影越烂越卖座,恶评越多票房越高。每年也就那么两三部,拍大片的导演也就冯小刚、张艺谋、陈凯歌这么几个人。片源的稀缺,即使贺岁上映烂片,也具有对票房与社会话题的统治力,而时至如今,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如果制片质量还停留在以前,负面报道或评价往往最大程度上影响电影最终收益。今年的贺岁档,恰恰是这样的局面。
《阿凡达》的风头依然强盛,国产贺岁片的阻击战也已经打响,《孔子》首当其冲,可惜真正决定口碑和票房的还是影片质量。随着后边贺岁档近20部电影登场后,必定是有人欢喜有人愁,质量好者必成黑马,忽悠人者定位炮灰。质量与口碑这是中国电影必须要面对和改善的一个问题。如今《阿凡达》无论剧情、特效或者其他元素,都大大刺激了中国影迷的观感,有了如此的对比,国内观众的胃口无疑会被越吊越高。
迄今为止,最近贺岁档上映的一系列国产大片,受到高度好评的并不多,放眼望去都是古装大片打天下。一句话,这些年来古装大片排队,你不累观众也累了。中国的电影市场处于急速的上升期,过于单一的片种绝对满足不了日益成熟起来的观众队伍。大家渴望在电影院里看到更丰富多彩的电影,更贴近时代的故事。市场发展决定一切。银幕上有极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却缺乏质量过硬的产品,《孔子》的平淡反应将给急于求成的电影商一个教训,因为烂片统治票房的时代,在中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