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是一个中国哲学名词,本文中所写的“心性”采用陆王心学心性一体的观点,即人天生所具有的禀性及后天所养成的但是自然流露的感情与意识。“心性论”亦可称为“心本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人的行为、道德源于心性;第二,人的行为、道德的发生以及目标的实现都应遵从心性;第三,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在于顺从心性而发的行为与道德。本文就《传习录》对《论语》《孟子》心性论的继承与发展进行浅要的分析。
孔子的思想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然而孔子更倾向于性善论。他认为心性与礼是“绘事后素”(《论语·八佾》)的关系,若将礼比作绚烂色彩,那么心性就是白底,先有了心性这一条件然后才能学习和践行“礼”,所以“习”是在“性”的基础上完成的,内心的仁道是礼——孔子所追求的社会秩序的基础。
孟子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人,吸收孔子“性相近”的思想又直言性善,认为人生而“良能良知”,学习就是为了扩展这份良知以成为仁义礼智。
在孟子思想中,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尽心”,也就是将心性顺其自然地发挥出来。他继承了孔子关于人生“从心所欲”境界的描述,更进一步把人生的较高境界分为六种,即“好、信、美、大、圣、神”(《孟子·尽心下》):一个人值得喜欢就是好,那些好处如果实际存在于他本身就叫作信,但这也只是说这个人是个好人,能做好事让人喜欢而已。而后四种则是贤人“从心所欲”的人生境地,“美”就是那些好处真正地成为他的心性;如果能从心性中将那些好处表现出来就是“大”;不仅表现出来,而且真正地与心性融化贯通就是“圣”;而天理回归到心性,合而为一就是“神”。
儒学发展到明中叶以后,阳明先生继承孔孟思想,又在其基础上将心性论发展到一个高峰,提出心性一体的理论,将万事万物置于心性之中,又超越心性的善恶进一步提出“致良知”的思想。
阳明先生继承孔孟思想,又进一步看到人们做到“致良知”后就会“视人犹己,视国犹家,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传习录·卷中·答聂文蔚(一)》)在心性中有一个“大同”。心性得到了纯全天理,犹如明镜一般无私无虑又普照万物,“全体莹彻,略无纤尘染著”“是天下之大本”,就是孔子所谓的“坦荡荡”,也就是真正做到了顺性而为,无可无不可,天理回归了心性。
《传习录》对《论语》《孟子》心性论的传承,其核心一以贯之就是回归自然心性。心性是后天行为与思想的起源,而人生就是一个回归“明莹无滞”本心的过程,其价值的最终体现就是天理正道顺从心性而发,真正做到仁义大道与心性的合一。
(受篇幅限制,本文选登时作了较多删节——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