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济宁城市由资源消耗型模式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本次总体规划在规划原则中着重强调了科学发展原则、生态优先原则、资源节约原则及文化传承原则和社会和谐原则,将生态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放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建设具有运河特色的生态环境,继承和彰显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的城市特色,使济宁的城市文化底蕴和自然山水格局和谐统一,这是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之关键所在。
生态修复与保育
本次总体规划提出济宁市生态保护的目标是通过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生态转型,山体和矿山的自然生态恢复,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重点资源开发区和生态良好地区的生态保育,重点流域和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初步形成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的生态经济体系、可持续利用的资源保障体系、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体系,逐步把济宁建设成为经济高效、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城市。
1、构建区域生态空间系统,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加强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工程建设。构筑以南四湖、京杭运河、?府河、泗河、洙赵新河等河流为主的蓝色生态空间和以河流源头和沿岸水源涵养林、森林公园、滨河绿色廊道等构成的绿色生态空间。
2、实施分区差异化的生态策略。按照生态功能分区的要求,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按照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的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形成合理的生态格局和环境友好的城镇格局。全市划分5个生态功能区,分别为东部山区旱作农业、林业生态功能区、中部城市群复合生态功能区、西北部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西南部农业生态功能区和南部湿地渔湖生态功能区。
3、部分区域的生态系统脆弱或者功能退化,应加强对这类区域的生态恢复和整治。如,山区水土流失生态退化区域、矿区地面塌陷和景观破坏生态退化区域,和平原地下水漏斗区域应。为恢复和保育这些已被损坏的生态,规划6个自然保护区,如,南四湖鸟类自然保护区、南四湖自然保护区、峄山自然保护区、泉林水体自然保护区等;3个湿地保护区,分别为小北湖人工湿地、南四湖人工湿地、微山湖湿地。5个生态保护区,分别为石门山-凤仙山生态保护区、尼山生态保护区、峄山生态保护区、青山-南武山生态保护区、运河生态保护区。
城镇生态建设
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改善为城市发展的重点,本次总体规划提出优化城市发展布局,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形成与区域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城市生态系统。
1、以创建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和环境优美乡镇为城镇建设的具体生态目标,推进城镇生态建设。济宁、曲阜、邹城要加快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建设步伐,引导都市区建设成为生态园林示范都市区和环保模范都市区。同时要积极争创资源节约型城市。
2、完善城市绿地系统和区域生态结构。“生态小区”或“绿色社区”得到普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12m2。主要城镇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相和谐,具有地方特色。
3、城市绿地和景观系统规划。规划在都市区打造城市生态核心,形成“双心+廊道”的生态景观格局;落实城市发展目标,实现“运河之都”、“江北水乡”的城市景观风貌,规划城市绿地2408hm2,占城市建设用地15.05%。其中公共绿地1171.2hm2,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7.32%。
“双心+廊道”的都市区生态景观格局。
1、都市蓝心:指水面较为集中包括小北湖的较大水域。为运河、洸府河、泗河、白马河等多条河流的汇集湖面,邻接城市公园和湿地,生态效果明显。
2、都市绿心:界于济兖邹曲四个城市之间的区域,范围北至济曲快速路,南至济邹公路,东至邹城西外环,西至济宁东城,涉及王因、陵城、兴隆庄、太平、平阳寺、中心店、北宿等8个镇,把城市内部的绿化系统与城间绿化网络有机结合起来。“绿心”环境优美,景观丰富,是都市区人民休憩、游乐,接近自然的好去处。
城市景观
城市绿环:分布在城市周边的湿地公园,包括济北生态公园、杨家河生态公园、泗河生态公园、里营生态公园、济东生态公园、老运河生态公园。在强化生态保护的前提下,适当发展休闲旅游,为市民提供大尺度的城市郊野公园;
三条主要景观轴:一条是东西向联系老运河生态公园、滨河中心、老城中心、里营生态公园、东城中心、泗河生态公园的景观主轴;在西城南北向联系济北生态公园、济北中心、老城中心、王母阁公园、滨湖中心、北湖的景观次轴;在东城南北向联系杨家河生态公园、东城中心、新接庄中心、济东生态公园的景观次轴。与城市公共设施发展轴形成复合轴,注重自然景观、历史风貌景观、现代都市景观的对比与协调。
滨水景观带:沿京杭运河、洸府河、寥沟河形成大型滨河风光带,这些相对独立、尺度较大的绿地和水体是城市空间与外围郊野地域的生态联系通道,应以大型绿化设计和生态维护为主,注意保持城市活动与水体空间的联系。另一方面,结合历史环城水系和高新区的廖沟河,建设小型滨河景观,沿河形成城市景观视廊;强调与城市生活的紧密联系,可以与多处城市建设相融合,共同组织成优美的景观形象。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依托曲邹济三处历史文化名城实体和对泗水、峄山、九龙山等景观资源的利用,充分挖掘城市发展的文化带动力,打造城市品牌,参与区域竞争。以运河文化和儒家文化整合运河之都、孔孟故里、水泊梁山、中都佛苑、微山湖等城市名片,继往开来,形成具有文化特色和多元包容的文化名市,提高国际影响力。
济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为“一带一轴、环城水系、两区一坊”。
1、一带:老运河历史文化风光带。南至小北湖,西至新西外环,长约15km,作为历史文化风光带分段控制建设。
2、一轴:以古槐路为依托,为连接北湖风景区、滨湖新区中心、古城风貌展示区、济北新区中心、济北生态公园形成的历史发展轴。
3、环城水系:以济宁明清古城的水网为肌理,依托运河、?河、府河、越河等多条水道形成的城市水网。应注重加强沿岸绿化、公园的建设,吸引步行或船行活动,增设娱乐和健身设施。
4、两区:古城风貌展示区和北湖风景区。古城风貌展示区北至东门大街、西至古槐路-王母阁路、东至共青团路-运河路、南至越河南路,约1.4km2。区内通过文物保护、环境整治、高度和密度控制,维护传统风貌元素。北湖风景区为南外环、梁济运河、洸府河北湖大堤围成的市郊公园,为历史轴线的南端收束终点,宜突出生态性和野趣。
5、一坊:竹竿巷运河特色街坊。竹竿巷运河特色街坊居于古城中心,紧临运河,由于历史影响,沿河岸线尺度、轮廓线及其商贸氛围均带有与河相关的特殊文化韵味。规划需利用竹竿巷地区的传统文脉,严格设计,控制风貌建设,从恢复运河城市两岸建筑尺度和建造特色的角度仔细从事修建和改造工作,体现依河而兴的传统工商业文化,成为“运河之都”、“运河文化”的必要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