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孔孟之乡、礼仪之邦,运河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修文习武之风甚盛,英雄豪杰辈出,文有孔子、孟子等儒家先哲,武有拳法大家辈出的古任城(济宁)和尚武的梁山水浒众英雄,故有 “东文西武”之说。
武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被国人誉为“国粹”、“国宝”,且称之为“中华武魂”。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健康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而今又是以内外协调整体运动为基础;以实战技击为特色;以弘扬中华传统武学文化为要旨;以全面推广养生健身为主要的社会功能;以提高尚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心思想。成为人们健体防身、修身养性、自娱育人的有效途径。
中华武术与文、史、哲、理、医诸学科都有着相互渗透的关系,也是人体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功理、功法的本质汲取了道家关于宇宙本源的“道论”、“气论”及“天人合一”论的观点和佛家的“禅”学精髓;而它的伦理思想核心则是以儒家的“仁爱、道义”观念为基石。
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出生于武术世家,其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孔子深知文武兼备的重要性。他强调指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从文武兼备的教育思想出发,孔子以“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中武舞与武术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是一种高境界的武术,而射、御更是重要的武艺。孔子所开创的儒学“仁爱”观念更是构成了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它崇尚伦理,讲求仁义、礼智、忠信,是中国武术文化的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得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心目中不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有效途径。
济宁武术在孔孟之乡的大地上汲取了儒家、道家和佛家先哲的思想,形成了特有的拳学思想和尚武精神,凝聚而成一种优秀的传统武学文化。它又同运河文化相融合,并与运河文化一同发展成长,成为济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济宁运河是古代南北漕运的主要通道,是重要的物资集散中心,也是南北文化的主要交流中心。济宁武术的发展沿运河北上与河北、北京、天津等北方主要流派的武术相溶合,南下借鉴了南派武术的风格,并向江南传播北方武术一些主要流派,特别是将起源于济宁的优秀地方武术(文圣拳、查拳、华拳等拳种)向国内外进行广泛的传播,对中国武术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推动世界武术的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济宁武术门派和拳种众多,到清代,境内流传的拳种逐步形成较完整的体系。有以杜宏信(嘉祥县人)为代表的文圣功,也称五步架(文圣拳前身);李恩聚为代表的李式查拳;王祥曾为代表的梅花拳、八卦掌;蔡鸿祥为代表的华拳;马德山(鱼台县人)、马汉中为代表的少林大鸿拳;孟宪君(邹县人)为代表的少林落地梅花拳;王凤銮(曲阜人)孙武子梅花拳;还有经范氏、黄氏、刘氏(微山县两城人)流传至今的水浒拳。济宁市区以著名拳师刘朝淦为主成立的四海村茶社,并由刘朝淦和董宝太共同传艺授徒,一代武术宗师蔡桂勤就曾学武于四海村,外地武林高手常汇聚于此切磋武艺,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四海村武术套路。
辛亥革命后,民间尚武之风更盛。受“中央国术馆”的影响,一批济宁籍武术爱好者,如蔡桂勤、李恩聚、祝玉平等在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邹县孟宪君在北洋军阀吴佩孚于洛阳创办的国术馆任教;刘印川在韩复榘部队任教;微山杨怀明在上海“民生”武术馆任教;邵士兴在国民党军队某部教导处任武术教官。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地国术馆纷纷停办,许多拳师陆续回到故乡,他们招徒授艺,继续培养武术人才。
建国后,武术获得新生。1965年,国家体委把武术列为竞赛项目,市武术活动开始走向了健康发展的道路。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济宁地区体委对全区拳种、拳械、拳师、古谱等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调查,共发现拳种52种,优秀套路493套。其主要拳种有起源于济宁并收录于中华武术文库中的文圣拳、华拳、查拳,其中文圣拳、查拳在山东省武术挖整工作中列为山东省四大优秀拳种。
一、华拳
华拳起源于山东济宁(古任城),至明代嘉靖年间,传说是华山蔡氏后裔的济宁人蔡挽之,以精、气、神“三华贯一”的古代哲理作为拳法理论基础,写成了《华拳秘谱》,使华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拳种。该拳分布山东、上海、江苏、浙江、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广东。
华拳以精、气、神“三华贯一”的哲理为拳法基础,它的基本理论有五体匀称、筋骨遒劲、心为主宰、动迅静定、不柔不刚、虚实相生、气机时势、提托聚沉、二而为功等十大拳理。其特点是动迅静定、势正招圆、形健劲道、气脉连绵、心动形随、意发神传。
华拳的套路颇多,主要有十二路华拳、多是由踢、打、摔、拿等攻防技术动作,按照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阴阳对立统一的格律所组成。
济宁华拳以蔡鸿祥为代表,他所培养的弟子陆传萍、张之杨、何金章、潘梓明、蔡桂勤、马永昌、姜传文、曹百顺、耿兆麟等都是擅长华拳的武林高手。
华拳主要代表人物:“齐鲁大侠”丁玉山,他是华拳晚清以来主要传人,是独步武林的华拳宗师。
蔡桂勤(1877-1956),师从丁玉山宗师,曾任苏州锦源镖局镖师,1905年在西庆镖局任总镖头,曾与“鉴湖女侠”秋瑾论剑,1920年结识孙中山、李宗仁,并为其授拳,1932年定居上海,先后在上海山东会馆、慕尔堂体育部等任武术指导,常回家乡(济宁)授拳育人。
蔡龙云:(1928- ),师从父亲蔡桂勤,擅家传华拳,还精少林、太极、形意等拳,尤精技击。1943、1946年在上海两次以中国拳法击败俄、美籍拳师,被誉为“神拳大龙”。现任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中国武术学会副主任,定居上海,任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授,常常回家乡传授家传拳法,培养武术人才。
二、查 拳
查拳是流传于北方的一种拳种,它起源于山东冠县和济宁市(任城),在清乾隆年间二大地域中逐渐形成了三个不同的技术流派,它们分别是以冠县城外张伊庄的张其维为代表的“张式”查拳(快速敏捷、拳法严谨);以冠县城里南街人杨鸿修为代表的“杨式”查拳(舒展大方、势正招圆);以济宁人李恩聚为代表,李龙彪、沙荣民为主要传人的“李式”查拳(刚劲有力、招式连贯)。该拳分布山东、河南、山西、河北。
查拳对动作内外的要求是:工整、流畅、轻灵、飘逸、纵踔、雄浑、缜密、端严。其特点是:动作舒展严谨、招法清晰连贯、节奏分明、干净利落、发力爆脆、实发寸劲、拳脚齐发、上下并用、招势串连、组合连击。其套路三流派各有十路查拳。
任城(济宁)查拳代表人物:
李恩聚(1857-1932):山东济宁人,幼年随其父李振荃习武,继承祖传李式查拳,清光绪三年(1877年)曾被河标营录为营官,十五年后在济宁开设锦源公镖局。二十九年应聘前往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曾在全国国术擂台赛中得奖。
李龙彪(1903-1989):1909年随父李恩聚习李式查拳,16岁获上海精武体育会商级毕业证书,1921年任精武体育会武术教习,1931-1935年受总会委托赴广州精武分会任教,1947年回上海精武体育会任教。建国后任上海市武术联谊会执行委员,1962年回家乡济宁,1982年任济宁市武协副主席。
三、文圣拳
文圣拳起源于十七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创始人刘奉天(1617—1689)宗师,自幼研习家传导引术,后经高人指点,修行道家内功,造诣极深,其弟子郜云龙(离卦之首)精通祖传的宋太祖三十二长拳、六合大枪和跃步奇枪。刘与郜师徒二人共同研创了“文圣功”,又称“五步架”或“长寿拳”,享誉河北、河南、直隶、山西、山东一带。
郜云龙后裔之女嫁到山东冠县后,她的儿子杨士海全面继承了离卦的文功和武功的功理、功法。杨士海的主要门人是山东省嘉祥县的杜宏信,其弟子侯宪//*章(嘉祥县人)充实发展了文圣功的套路内容,将原来的静步功架变化为活步功架;杜另一弟子高皇(嘉祥县人、清朝武举人)将六路梅花大刀发展为九路梅花大刀。
杜宏信后嗣孙杜金房又将该拳全部传授给得意弟子——山东省汶上县南旺镇宋庄的宋传平。他反对封建迷信的修炼思想,把一生所学从民间原有的玄学中剥离出来,在晚年逐一定架、定式取名。由于该拳的拳学思想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故与儿子宋如一共同将该拳定名为“文圣拳”,取武中文功之意,武以文成之意,以圣贤之心领悟拳法之道,为该拳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被后人尊为文圣拳第一代宗师。文圣拳第二代宗师宋如一又将文圣拳的功法、功理、拳械套路尽数传于得意弟子王安林(济宁市人)。
文圣拳有文功和武功之分。文功是静练,也就是静功;武功是动功,即拳架,有三十二式头趟母架、三十六式活步头趟架,十二路基本单趟功法,二趟串,一百零八式二趟架。器械套路主要有文圣战剑、文圣战刀、六合大枪、跃步奇枪、九路梅花大刀等。
文圣拳有五种基本捶法、五种基本掌法、五种基本肘法、五种基本步型、八种基本腿法、预临步法、按寸步法、桩功。其技击方法主要通过多种训练形式予以掌握,如站桩、品劲、发劲、步法、擖摸手、扎枪、对练等。
其拳法功理为:松静自然,以意行气;三节六合,通贯全身;整体间架,几何支撑;对拉拔长,内劲均衡;螺旋缠丝,穿透打击;意贯穴窍,能量聚集;阴阳平衡,圈中有球;入位归真,天人合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