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镇岱简介:马镇岱生于1907年2月5日,山东省济宁市人,出身在中医家庭,自幼喜爱武术,从师于田英辉老师。1929年以其不凡的实力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二期教员班攻读,毕业后留馆任一等见习员,次年提为三等教员。1932年受国术馆派遣任国民党中央党部国术研究会教练,1933年被聘为南京遗族学校武术教员,后受聘于汉中师范、陕西第五中学、西北联大任武术教员、讲师。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考入黄浦军校十六期(他为重庆市黄浦同学会会员)。1939年毕业分配到当时的国民政府西昌行辕。1941~1946年受聘为西昌技艺专科学校讲师。1946年任重庆市武术馆教务主任。解放后一直致力于武术的教学、研究、挖掘整理和全民健身事业,先后在重庆市武术中心辅导站担任教练。1983~1986年期间参加了四川省武术工作会议,在江西南昌和天津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比赛中获奖牌。1984年获四川省武术比赛形意拳金牌。1988年创办了重庆市渝中区形意拳社,任社长,并被聘为重庆市武协顾问,获重庆名老拳师称号,载入《中华武术人名辞典》《中华武术百科全书》。
我的父亲马镇岱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武术家。他于2001年7月11日与世长辞了。我悲痛万分。他的去世使我失去了一位慈父,武术界失去了一位值得敬重的前辈。他老人家虽然没能看到我国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但却感受到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武术事业将踏过奥运的脚步声。就在他去世的第三天,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我们可以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您的希望成为现实!
我的父亲品德高尚,作风俭朴,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对武术事业充满了热情,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记忆中有几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父亲自小受中华传统武术思想和中医家庭的熏陶,对民众善之,对敌嫉恶如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面对东三省沦陷、家乡山东蹂躏的惨状,他在武汉的报纸上撰文《国术与国难》,抨击日本侵略者,呼吁以武作为救国的一支力量。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毅然报考黄浦军校,投入抗日救国的行列。
父亲常说,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焉能服务于社会,没有社会主义祖国,武术事业也难以发扬光大。尽管他退休后已是80高龄,仍不辞辛劳地创办了重庆市渝中区形意拳社,教授武术,使老年人健康长寿,中年人体魄健壮,青少年健康成长,为改革开放的国家尽一份微薄之力。重庆市渝中区形意拳社培养了一批批的优秀人才,有获得全国、省、市拳械套路和散打的奖牌者,有获得武术高段位和教练员资格者,其弟子400多人,活跃在四川省内十几个站点。
他常对我们说,武术这门技艺掌握在不同人手里作用就不一样。记得有一个年轻的铁路职工,在父亲那里学了几套拳就到处张扬,常惹事生非,父亲知道后很严肃地批评了他,并语重心长地说:习武是为了强身,一个国家职工更应该讲道德,树立好的形象。这个人听后非常感动,以后真的像变了一个人,还获得铁路系统体育竞赛优胜奖。
父亲是不赞赏花拳绣腿,认为有些东西只是徒有其表的花架子。
父亲一生对自己都严格要求,有时近乎于苛刻。他每天五点多钟准时起床晨练,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几十年如一日。记得1991年旅居四川渠县时,他应邀开办了一个形意拳培训班,由于偶感风感,发烧、咳嗽不止,我们邓他歇几天再练,他说我们约定每天早上六点钟到,教师不去怎么行?那时他已经是84岁高龄了,仍然硬是拖着疲惫的身子教下来,使学员们非常感动。凡是接触过父亲的学员都有同样的感受:马老师是一个有着很好素养的师者。他的孙子习武已有些年头了,本可以凭借他的关系获得市级比赛的名次,但他从不为此事说情走后门,他说有本事自己去争取,结果这孩子不负重望,凭借自己的实力获青少年组全能第三名、拳械第二名的好成绩,并获武术道德风尚奖。父亲宽厚待人也是为人称道的。有一个得意弟子尼取得形意拳社教练资格,还参与了其他拳社教学太极拳,但父亲闻讯后非但没有斥责,还说社会在进步,别人多学点有什么不好,只要对社会有利就不要去干涉别人。父亲的这位弟子在父亲去世后悲痛不已,前来悼念时留下“百载人生珍奉献,一生精武照汗青”的挽词,以表师生之情和对父亲人品的敬重。
父亲对人真诚,喜欢交友,兴趣广泛。除书法有一定的功底外,还爱好京戏,一生交了许多名流,在南京中央国术馆的朋友中,有后任云南省体工队武术总教练、国家级裁判的何福生,武汉体育大学教授温敬铭,成都体院教授王树田,武术家朱国福、赵子虬、李立毅、张应人等。父亲与他们都有较广泛的接触和书信来往,父亲的武术事业也得到他们的关心和支持。他和著名武术家何福生亲如兄弟,经常交流武术技艺和感想,何福生也题赠“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闻鸡起舞”等条幅以勉励父亲为国家的武术事业多作贡献。从我父亲与他们这些人的交往和书信中,不难看出父亲经常学习别的优点,博采众长。如何福生擅长的趟拳,沙国政的太极拳和太极推手,赵子虬的剑术,李三毅的枪术,他都悉心研究,取其之长。这种作风同时也表现在师生关系上,他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军人、教师、工人、医生、机关干部和武术爱好者,他把学生当朋友看待。不管是谁找上门来都以礼相待,切磋技艺,再忙也要抽时间教上几招,从不索取什么。
我父亲历经清王朝到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饱经沧桑,一生坎坷,看到了民不聊生的黑暗势力的统治,战争纷乱的军阀割剧和新中国蒸蒸日上,他虽也受到过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但从不放弃对武术事业的执着追求。他不止一次地对我说,著名武术家郑怀贤(父亲的校友)能在柏林奥运会把中国武术表演得淋漓尽致,中国武术走出国门,冲向世界是迟早的事。因此他在普及武术推进全民健身的同时积极研究、挖掘整理出不少有价值的传统武术套路。除形意拳外还有罗汉拳、子孙彤、地趟拳、八极拳、查拳、戚门剑、三才剑、断门枪、五虎群羊棍、应战刀等。他还综合学习了少林、武当、峨眉等门派拳械的特长并加以发扬,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武术技艺。他辛勤笔耕整理出部分有价值的资料,参加了《四川省拳械录》的编写工作,重庆市体委、重庆大学等单位派人录像以飧后人。在编制教学方案时,因人而异,如在中老年人中普遍推行以健身为目的的形意拳、太极拳、三才剑;在青少年中教授竞技拳械套路、散手,如罗汉拳、地趟拳、查拳、戚门剑、王虎群羊棍,以及国家体委颁布的比赛套路。父亲自编的《健身操》,既有形意拳、太极拳内练心意,柔中有刚,也有八段锦的韵味,且融合现代操的特点,老少皆宜。
我父亲毕业致力于武术事业,呕心沥血。在他病重期间,学生们看望他时,他还念念不忘武术工作的开展情况。“春蚕到死丝方尽”,父亲一生为了弘扬中华武术鞠躬尽瘁,我们将永远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