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微山县城最为繁华的街道叫商业街,商业街上有一座古朴典雅的院子叫“岁寒居”,“岁寒居”的主人是66岁的朱思明,朱思明在当地可是以“忙”著称的。自打退休之后,这位已过耳顺之年的老人便仿佛焕发了人生的第二春,整个生活日程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用他自己的话说,“连五分钟的闲空都没有”。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他却很满足,并自谑地称之为“衰年变法”。
外人对朱思明的了解更多地源于他对朱门艺术的痴迷。1983年,当朱思明在泰山岱庙第一次见到朱复戡大师的作品时,便被其浓重深厚的 “金石气”震住了。 “是一打眼就喜欢的那种,那时我岁数已经不小了,感觉再不心追手摹就晚了。”在大师的作品前,朱思明找到了提高书法水平的切入点。当时在馆阁体上已经小有成就的他,毅然决定放下手头所学,专攻 “朱门艺术”, “一生甘当朱老门下走狗”。
后来,朱思明在朱复戡弟子刘承闿那里见到了朱老的部分作品,虽然是“一鳞半爪”几个字,却让他如获至宝。从那时起,双钩朱老的作品便成了朱思明每天的必修课。如今,这些双钩作品已经累积有满满的两大箱。经过二十几年的心追手摹,朱思明的朱派书法已经达到相当高的造诣。其友邹皆国誉之为“通会之际,人书俱老”。可朱思明并不满足,他一直将朱老的告诫牢记心头:学书人都在追摹羲献,千余年来竟无人可得一笔。
“人这一辈子想在社会上留下点 ‘雪泥鸿爪’不容易,跟彗星划过天空一样,转瞬就没了。”事业上小有成就之后,朱思明就一直寻思着为微山的书法界做点实实在在的事,潜心学习朱门艺术后,这种愿望就更加强烈了。1989年,当兴建碑园的想法第一次划过脑际时,朱思明兴奋不已。“刻完以后把它捐献给县里,建立一个碑刻纪念馆,永久收藏起来。”他当时这样盘算。当他把想法与刘承?先生进行交流时,刘先生举双手赞成,并答应等碑园落成后为他撰写《落成记》。
从1990年开始,朱思明断断续续地请人刻碑。每刻好一块,就把它存放在欢城的建筑公司里。等刻到一百六七十块的时候,传来了建立纪念馆的想法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泡汤的消息,这让雄心壮志的朱思明备受打击,原计划刻四百块的他只好停下手头的活,将有限的精力转移到建立自己的碑园上。
2000年农历九月十九日对于朱思明来说是个大日子。历经10年刻碑、1年建园,他的碑园在这一天落成了。碑园连同居住住所占地1亩,共有碑刻一百七十块。其中,历代名人作品和《落成记》共八十余块置于西廊,朱老作品八十余块单独拿出,置于东廊,以体现对他的尊重。碑园是建成了,可如何命名它却让朱思明煞费思量。后来有人建议说:“姓朱的,弘扬朱门艺术,干脆就叫‘朱氏碑园’算了。”又因为碑园里遍植松、竹、梅等“岁寒三友”,故又名“岁寒居”。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微山当地书法爱好者交流学习的重要平台。朱思明为此还接受了央视二套《鉴宝》栏目的专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朱思明迷上了民俗艺术。退休之后,状况就更加“不可收拾”。研究古建筑,学习京剧,为他人撰写碑文、家谱,钻研诗词楹联,这些“细枝末节”的民俗琐事儿一下子占据了朱思明大半的退休生活,他却乐在其中,并把这种热爱归因于年幼时所受的“耕读传家”的家庭教育。
朱思明出生于乡村私塾之家,家族最兴盛的时候有良田13顷(相当于现在的1300亩),房屋数十间,“虽然到我时已是断壁残垣,但我仍然能够感受到我们的门楼有多高,砖有多厚!”据朱思明回忆说,那时候光家门口的坐门石就有一千多斤重,“上面还雕着花呢,绝对不是粗粗糙糙的那种。”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家境的宽裕,让族里的长者越发重视子孙的教育。等朱思明长到十一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在曾祖榻前通诵“三、百、千”和《论语》、《孟子》了。不到志学之年,朱思明便开始代替父亲、祖父为四下乡邻书写婚丧嫁娶的楹联、匾额,并由衷地喜欢上了这个行当,“那时候就是喜欢,并未意识到它们是所谓的民俗文化。”
2004年退休之后,朱思明开始专注于民俗文化的研究。“比如说姓氏考吧,从前一句话‘山西洪洞县来的’就完了,现在的人则不满足于此,他们希望能够把家族的来龙去脉、繁衍变迁都搞清楚。”前几年,朱思明写过一本《朱复戡和朱氏姓氏考》。后来附近的人知道了,陆陆续续地拿过一些家族资料来让他帮忙写,于是,他就试着“重操旧业”,把各种资料连缀成篇,并按照起承转合的老规律写出来。渐渐地,这一块就有了市场。
对诗词楹联的酷爱则源于他的“红楼”情结。文革开始的那一年,朱思明第一次读《红楼梦》,一读就放不下了,尤其是其中的诗词歌赋。1966到1968这三年,闲赋在家的朱思明将《红楼梦》前前后后通读了7遍。后来,他还专门为《红楼梦》做过通解和注释,“虽有浅近之嫌,却绝无舛误之虞。”再后来,他就特别留意宫殿庙宇和书本上的各种楹联,遇到好的就赶紧记下来,回家后再分门别类地誊抄在复印纸上,现在这种收集已经有几盒之多。“别看这些东西不起眼,农村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的时候用处大着呢!”
让朱思明一直放不下的还有古建筑的研究。学建筑出身的他天然地对中国的古建筑感兴趣。他觉得,相比于现代建筑,古建筑保留民俗的东西更多,也更有韵味。退休之后,空闲的时间多了,他就开始四处逛游。清东陵啊,故宫啊,避暑山庄啊,南京中山陵啊,这些古建筑比较有特色的地方,他都去过。而且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尽可能地收集相关的集子回来研究,乐此不疲。他的“岁寒居”就是这种学习研究的成果。
如今的朱思明已经是微山颇享盛名的民俗专家了,慕名而来的拜访者特别多。微山的多位领导建议他趁此机会拉一个摊子,把微山的民俗文化协会建起来,朱思明一直不为所动。他觉得自己的实力还不够,想自己先探探路,做一个微山民俗文化筚路蓝缕的开拓者。
已近知天命年纪的朱思明心气儿特别高,求知欲尤其旺盛。去年夏天,65岁的他还报名参加了人民大学艺术学院举办的书法硕士研究生班。问及原因,朱思明笑着说: “还是那句老话 ‘智慧在下头呢,水平在上头呢’,咱报名就是为了到最高学府里去充充电。”
朱思明特别希望健康长寿,倒不是因为 “贪生怕死”,而是觉得要做的有意义的事儿还特别多,新年伊始,他计划先把以自己名字命名的 “东晓民俗文化工作室”建起来,为以后民俗文化协会的建设铺铺路;过几年等时机成熟了,他还打算写一本微山民俗文化的书,现在正处于资料的积累阶段;当然,朱门书法的研究也到了 “提速”的关键当口, “这些都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