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孟府养生经》我们即可以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亚圣府,重养生,养生经,代代传。”那么当我们读过了这段文字之后,很多朋友会疑惑了。亚圣府是哪啊?亚圣府的主人又是谁呢?《孟府养生经》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典籍呢?今日说起孟子,他的精神,他的文化,他的思想,我想我们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但是说起亚圣府,我想这个了解知道的朋友就不多了。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自此建于邹县的孟府始称为了亚圣府。孟府,从它立宅之日起就承接了特殊的使命,因为它不仅仅意味着居住于此的孟子嫡系后裔们身上流淌着亚圣的血脉,它所弘扬的亚圣精神也一如孟府院内的那些千年古柏一样,郁郁苍苍,长青不衰。府是千年的府,树是千年的树。今日,孟府的后裔们除了继承发扬了圣人的思想以外,他们还从他们先辈那里汲取了圣人的养生理念,《孟府养生经》即为此集其大成之作。
众所周知,至圣孔子寿龄七十三岁,而亚圣孟子寿龄则更是达到了八十四岁。其后,民间始有“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这种说法。在当时的这种生活环境下,孔子、孟子可以得享高寿,这与他们重视养生是有直接关系的。古人云:“天下即人身。”在古代人眼里,人的身体就是天下,就是国家。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所坚持的原则那就是“以人为本”,什么是文化啊?以“人文”化天下嘛。如今,我们的文化发展出现了这样一个畸形,这也是咱们的教育部门应该好好反思的一个问题:知识有了,可是道德修养跟不上,有了知识却不懂得怎么去做人,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碰撞后的不良产物。今天,我们说中国文化像马,以人为本,人与人是建立在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西方文化像驴,人生下来就是有原罪的,人与人是必须建立在法制和物质的基础之上的。今天,我们主张做人就要学习中国文化,干事业就要掌握西方科学,但千万不要学反了,学成了非马非驴的骡子文化,那就很痛苦了。
针对于个人修养,《孟府养生经》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礼为表,仁为里。善修心,行立身。”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表里不一”,意思是说表面与内在不一样。为什么呢?仁是礼的内在精神,重礼则是“礼仪之邦”的传统美德。“仁”是心中生发出的善念(善心),如果人的心中有仁,那么这将会改变人的很多东西。有首歌曲曾经这样唱道:“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反过来说礼,明礼,这是接人待物的表现,通俗一点讲,这就是讲文明、懂礼貌。它具体的表示那就是个人的修养、涵养对外人的体现。所以“礼为表,仁为里。”这是圣人总结出来的做人原则,我们绝不可以忽略或轻视。
清朝的两广总督林则徐在查禁鸦片时期,曾亲手所书了这样一幅自勉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古人云:“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都是欲望惹得祸。那么,在《孟府养生经》中修心与养性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欲望”之度呢?
今天,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之所以有烦恼,完全是我们的个人的欲望在作崇。”现如今,有些人想要钱,有些人想要权,有些人爱近女色。而正是这些欲望,它们成为了我们内心的烦恼之源。真正的圣人是懂得约束自己的,人不仅要掌控自己,还要约束自己,这才能有所成就。前面我们提及了孟老先生的养心理念:“养心莫过于寡欲”。所以,《孟府养生经》在这里就为我们阐述了“善修心”这个概念,人需要有宽广的胸襟,需要有非凡的气度,只有善于修心,才能更好的养性。
一部人类史,就是欲望牵引着人类不断进化、不断发展的历史。几乎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生命都是有欲望的,我们注意到两只老鼠,当它们面临着只有一颗糖果的时候,它们也会打架。所以,我们讲欲望所不同的,只是在需求层次上有复杂与简单、原始与高级之分。人的欲望主要有生理的与精神的两方面构成,满足正常的欲望,这是人类文明的表现。古人说了“人无欲则刚”, 我想,这多半是夸大了欲望的负面影响。铁石心肠,无私无畏,哪怕是仙女下凡,他也无动于衷。这样的人固然不可战胜,但恐怕世上少有。我倒是认为,人无欲则就有点不正常了。你想,连基本的饮食男女之需都没有,岂不是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了?孔子、孟子都在讲“控欲”,但绝没有讲“绝欲”。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搞清楚,他们要讲“绝欲”那么他们的后裔是怎么来的?
人的追求是无止境的,问题是看追求什么。若是追求获得更多的知识,追求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就是一种崇高的追求;现实一点,追求有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追求有一份安稳的工作,这也是人之常情;但一味地追求名利、地位、女色,则就十分危险了。所谓欲壑(hè)难填,人一旦陷入金钱、权利、美色追逐的旋涡,这就很糟糕了。古人云:“心为形所累”,欲望越大,压力越大,欲望越强,枷锁千钧。人一旦跌入 “欲”的深渊,就会腐蚀心灵,堕落良知,以至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现实生活中为欲伤身、败名、丧节的人比比皆是,但是我们都知道,凡是利欲熏心的人,他永远无法作出品德高尚的行为。
《孟府养生经》收录了圣人府邸的养生精华,清代的乾隆皇帝在此留下“孟府之珍,天下之宝”八个大字,随之而走入皇家高堂的是孟府三宝“白果、核桃和大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先生在此留下了一剂传世名方——孟府养心汤,随之带来的是无数人烦恼医治之后的惊叹和反思。更值得一提的是《孟府普济应验良方》,它的收录入册更是扩充了《孟府养生经》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
《孟府养生经》采用了大家喜闻乐见的三字经形式,它将圣人的思想、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进行了完美的结合。江河万里有源头。《孟府养生经》发轫于孟府,植根于孔孟,终结于当代,这就是《孟府养生经》全部的遗传基因。《孟府养生经》整体篇幅不大,只有短短的50段,1200字。但它则把孔孟的修身养生之道探微发引,作了探索性的总结,因此,它堪称为养生锦囊。
中国的经典都是智慧之书,它不同于西方的工具书。简单举个例子,中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它们不就是四部小说吗?可就是这四本小说却让国人通读了几百年之后依然无法完全领悟到它的所有。所以我说,中国的经典是可以让一个民族怀着崇高的热情世世代代孜孜不倦的来品读感悟的,并且,每次赏读还都能有新的收获。节目的最后我们将教大家一个养生技法:
孟府养生技法
1.干梳头:各式梳子或手指均可,每日梳数十至三百下,具有按摩头皮、醒脑开窍的功效,对视力、听力也很有帮助。
好的,修其身,悟做人之道,养其生,享快乐人生,谢谢大家,我们下期再见。